Image

1978年湖北特大发现:23名女子陪同入葬,发掘意义堪比秦始皇陵!

2020-05-06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刘禹锡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滚滚历史长河之中,记载着无数名垂青史的伟人与他们的光辉事迹,即使他们终有一天被黄土掩埋,也会被后人发掘埋藏在地下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瑰宝。随着国家大兴工程建设,那些深埋在黑暗中的墓穴也得以被世人所知,最为著名的便是湖北武汉的一处特大发现,连专家都惊呼是大工程。

令世人震惊的大工程

在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的擂鼓墩郊区因位置偏僻,具有保密性被选做为新厂房地。选中这个地方的是湖北武汉军区空军后勤部雷达修理所,他们十分迅速有效率的展开了行动,想要炸开山包推平土地建立新的厂房。

但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当炸药点燃后炸出来的土壤居然是褐色的,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当时的领导认为这块地不简单,急忙上报国家。有关部门的专家连夜赶来探测过后得出结论:这下面有大工程!所有人都不敢怠慢,政府部门也派出专业人员过来清理挖掘,在1978年的5月11日开始了这项震惊全国的大工程挖掘工作。经过专业人员连续数日的努力,这座隐藏在地下千年的墓穴被掀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这个古墓群规模庞大,足有二十三具女性尸骸,一共四个墓穴分别为东中西北四处,琳琅满目的青铜礼器 、漆木器 、金银器、珠玉器及各类乐器、车马器、兵器和服饰以及铭文文字资料等,都是陪同墓主人下葬的陪葬品,足以证明墓主人身份显赫不是寻常人家。而专家在研究过青铜器上的铭文文字之后找到了他的身份,墓主人原来是曾国的一位国君,名为曾侯乙。这位君王在位约三十年,醉心于声乐研究,同时对军事也颇有见解。

曾侯乙墓的出土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与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一同被列为考古史中的宝藏,在曾侯乙墓中我们可以窥探到战国时曾国的国富力强,为如今的古代史研究提供了便利,在墓中的一件件陪葬品更是价值连城,每一件都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瑰宝,它们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一部分,见证了历史兴衰和新旧更替,见证了历史长河滚滚向前。

曾侯乙墓的辉煌成就

曾侯乙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在墓中出土的奇珍异宝,数不胜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曾侯乙编钟。具体来看,曾侯乙钮钟铭文,其字体笔道,落笔与起笔间并无光细之痕,铭文大多为错金文字。作为钮钟而金错铭文,这在历代发现的钮钟中较为少见。钮钟铭文笔道丰满,书法有古朴之美,同时,笔画较为简化。

甬钟铭文是曾侯乙编钟书法特征最为典型的代表,其字数甚多,以楚国及南方地区流行的花体杂篡书写,书体纵长纤秀,字形隽美,运笔细匀流畅,书风唯美装饰意味浓厚,但布局又和谐规整,表现出相对的规范化。下层是楚慧王所赠的缚钟,其铭文与12件甬钟相比虽用字上并无差别,但书体略显方正,这也反映出曾、楚文字的细微差别.缚钟是由楚王所赠送的,其文字书法是典型的楚式风格。

铸钟书风与甬钟铭文的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线条较为整齐,体势上不同于甬钟文字,略显方正,灵动而不夸张工整程度不及者尸钟,而与儿钟相当。钟梁刻文共188字,在中下层横梁上各个挂钟的部位,随钟口的朝向直书一行四五字不等。每个字都是在黑漆衬地上以朱漆填饰,字体不甚规整,刻工拙朴,与曾侯乙墓衣箱等木器刻文相近,但笔端更见锋芒.从其文字的笔势来看,弧度明显,显然是先用毛笔书写,再加以刻画。

其书法颇与后世的魏晋名家神似,由于先秦木器刻文不多,故这批文字亦十分珍贵。曾侯乙编钟的发现是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这套已采用7声音阶的64件青铜双音编钟(不包括楚王所送镖钟),分三层组悬挂在呈曲形的铜木结构的钟架上,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具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如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五声、六声或七声的乐曲。曾侯乙编钟出土时除一枚最重的甬钟在地上,其余均完整地挂于钟架,这一场面,对于客观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礼乐制度状况以及"礼崩乐坏"的状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曾侯乙墓所反映的冶金铸造技术是公元前五世纪科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曾侯乙墓出土的4640余件青铜礼器、乐器、兵器。技术工程之复杂让人叹为观止,其铸造工艺达到先秦青铜器制作技术的高峰,墓穴中的陪葬品精致小巧,浑然一体看不出手作的痕迹,既保持了工艺品的独特性又不突兀的展现在众人视野里,让人不得不感叹当时工匠高超的技巧。

曾侯乙墓的主人

前文提到,曾侯乙是一位曾国的国君。在曾侯乙墓被发掘前,历史学家们对曾国是否存在争论不休,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让曾国的真实性存疑,而曾侯乙墓的出现证明了曾国的真实性。实际上的曾国周王朝时期分封制下的一个小国,同周王朝的皇族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他们的任务是维护周天子的统治,守护周天子的南方土地,多年来镇守有功,因此去世之后葬礼隆重,举国悲悼。

其实无论曾侯乙生平如何,拥有多少财富与国土,终究最后会被一抔黄沙掩埋。千古兴亡多少事,在历史长河之中,无论是谁都注定只是一个过客,真正能流传千古的被后人敬仰,吸收借鉴的,是永不消逝的中华文化,正如长江黄河一般,承载了无数中华儿女的浓厚情感,和民族底蕴。

曾侯乙墓带给我们的是千年之前古人智慧的结晶,超凡的工艺技术,与流传千年的音律,让我们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能听到来自古时的声音。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