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深处的旗袍小店,靠什么熬过了疫情中最难的日子?
因为疫情,吴玉娟开在四明邨的小店“素物”,直到4月10日才接了今年的第一单——一件定制旗袍。
吴玉娟位于四明邨的小店 马丁 摄
周围的沿街小店,有两三家没能挺过来,已贴出转让的告示,吴玉娟觉得惋惜。所幸,对她来说,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四明邨是一片红瓦红墙的石库门里弄,这里曾住过章太炎、徐志摩、周建人、胡蝶等文化名人。弄堂深处,吴玉娟的店只有二十平方米。当初跟着房产中介看了许多地方,直到来到四明邨,她一眼看中门口的天井。天井中放一把矮矮的竹椅,让她想到自己当裁缝的奶奶,当年总在丝瓜藤下缝着一件旗袍或长衫。
工作中的吴玉娟 Tracy 摄
2012年以前,吴玉娟还是个时装设计师,她追逐每一季的最新潮流,设计的衣服在工厂流水线上批量生产,被运送到不同的地方,穿在不同的人身上。
她渐渐产生疑问:人真的需要这么多衣服吗?人和衣服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她放弃了原来的事业,“退化”成一个裁缝,和奶奶一样,量体裁衣、一针一线,花好几日的时间做一件衣服。
工作室开在松江新桥,客人们嫌离市中心太远,于是去年10月有了四明邨的这间小店,陈设她做的衣服,和朋友、客人聊天喝茶。小店熟客多,一来二往,她和不少客人成了朋友。谁要参加婚礼了,谁要出席一个什么活动,都会提前来找她做衣服。每一件衣服,她都知道为谁而做的,为什么场合而做。这让她觉得,一针一线都变得更有温度了。
疫情中断了人们的社交生活,充满仪式感的旗袍和长衫,不再被需要。接不到订单的吴玉娟,一开始有点焦虑。因为喜欢四明邨,她去年和房东签了5年合约,每个月要付房租,还要给裁缝和绣娘付工资。丈夫和她商量,疫情不知何时能结束,要不今年就把店退了吧。她犹豫再三,决定撑下去。
制成的香囊 吴玉娟 摄
转机出现在2月底,正是国内战“疫”胶着之时,吴玉娟看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王琦发布的抗击新冠病毒肺炎中医预防方中,有防疫香囊的方子,正好她也在学香,就打算做一些香囊回馈客人。
《山海经》中有记载,“熏草”,“佩之可以已疠”。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提到“绛囊”,称其能“避疫气”,“令人不染”。王琦开出的防疫香囊药方,里面有藿香、制苍术、菖蒲、草果、艾叶、白芷等,可化浊辟秽,镇静安神。
请教香学老师后,她在药方中加入了印度老山檀、降真香,让气味更易被普通人接受。中药和香料研磨成粉,装进无纺布袋。她精心挑选了布料和花色,配上流苏,缝制成雅致的香囊。
把中药和香料磨成粉末,装进无纺布袋子,再装进香囊 吴玉娟 摄
没想到,这些香囊很受欢迎,很快卖出了几百个。“虽然利薄,但毕竟是疫情中的第一笔收入,也让我有事可以做了。如果这些香囊能给人们带去一点香气、一点安慰,也算是为抗疫出了一点力。”
4月,天气渐渐热了起来,又有客人来问,能不能制作一点驱蚊的香囊,新的需求就这么产生了。
香囊的热卖,让许多不知道她的人,也开始关注她做的衣服。她说:“真没想到,香囊变成了引流的作品,买香囊的人未来也许能成为我未来的客人。灵活应对,危中寻机,总有出路。”
如吴玉娟所说,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人们正有序恢复着往日的生活。有人开始筹备儿子的婚礼,有人计划起一场聚会。于是,订单又一件一件来了,她又忙碌起来。
疫情改变了吴玉娟的生活,也改变了她对小店未来图景的想象。从前她做相对传统的定制旗袍和长衫,材质讲究,工艺精美。疫情中,她更多将中式美学和西式剪裁融合起来,设计更多简洁大方的款式,开拓新的市场。
四明邨 Tracy 摄
未来,她打算做更多大家平日里可以穿着的中式服饰。“我想让人们发现,旗袍也可以很日常,斜襟小衫也可以配牛仔裤,传统服饰也可以很摩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