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创意市集很潮?早在明代潮汕就有国际性集市了

Image 2020-04-30

· 创意市集 ·

林语堂曾说:“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

当下,在我们的年轻人群中兴起了一种新鲜、有趣的文化交流活动——创意市集。

创意市集起源于伦敦,它是一种风靡世界、分享创意文化之美的集会形式,贴近人们的生活,又深受人们的追捧。通过创意市集,我们可以发现一座城市的创意文化之美,感受属于这座城市的态度和质感。

汕头的1860文化创意园和聊猎商业街举办的创意市集

现如今的市集俨然成了一个城市文化的输出阵地,但在以前,市集卖的可不是这些好玩有趣的东西,而是生活所需的农副产品居多。

· 市集 ·

市集,又称“墟市”。俗话说,北有赶集,南有趁墟,也就是现代人所谓的逛街之地。

岭南谓村市为虚。……盖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而岭南村市,满时少,虚时多,谓之为虚。

——宋 吴处厚《青箱杂记》

潮汕地区自古就有浓厚的营商氛围,说起市集文化也是“有段古”。那么 ,潮汕地区的市集始于何时?

最早记载潮汕集市的史料出自明朝。明代嘉靖年间出版的《潮州府志》中,记载的市集已有云步、塘湖、彩塘、冠陇、辟望、梅溪等,由此可推断出潮汕市集在明代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程洋冈村三江汇集,是凤岭古港所在地,是“潮州门户,粤东襟喉”,从宋代以来就形成了繁荣的市集,随着时代变化,这个市集至今天还完整保存,是一幅活的“清明上河图”。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潮汕地区市集的发展和演变。

潮汕市集始现于韩江下游沿岸

据《潮汕工商业史话》载:嘉靖年间(1522-1566),潮州各县有众多固定市集出现,特别是府城以东韩江下游沿岸一带。嘉靖《潮州府志》记载海阳县的市集,除在城外,有云步、塘湖(今潮安龙湖)、彩塘、冠陇、辟望(今澄海澄城)、梅溪等处。

嘉靖以后,这一类固定的市集的数目进一步增加。到明朝后期,潮汕市集贸易已经相当发达,联通海内外,可以称之为国际性集市。

到了清朝初年至康熙年间,潮州府各县市集有所变化,沿海的出洋港口皆成巨船往来、贸易繁忙的海边商业市集。

乾隆年间,潮州各县又兴起墟市。

嘉庆末年,樟林港衰落,海船逐渐转移到汕头港来,汕头埠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逐渐形成和扩大了它的市集。

道光元年(1821),汕头埠上已出现商店,为船商服务。随着商务发展和人口陆续迁入,在今升平路头和民族路北面一带的海边,商店越开越多,建起了柴、米、药材、修船等商业行档。咸丰四年(1854),漳潮会馆也在此成立。

漳潮会馆旧址

民国时期市集发展到了高峰期

民国时期,潮汕各县市集发展到了高峰期。

集市中充斥的大量洋货,不仅逐步瓦解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且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日益开化。据统计,1932年全市区商业网点达4341个,汕头成为华南仅次于广州的第二个贸易都市。

1939年汕头沦陷后,工农业生产屡遭战乱破坏,市集贸易很不景气,商业一落千丈,全市前后共倒闭了400多家商号,市集呈现萧条景象。

解放后市集贸易的曲折历程

解放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1978年之前商品是统购政策,独家经营,因而市场物资紧缺,居民的主要生活必需品都要实行限量或凭证供应。

当年的汕头粮票

其实1961年汕头曾又开放了农贸市场(即自由市场),但到了“文革”期间,农村传统的市集(墟市)被认为是“滋生资本主义的土壤”,1975年全区实行统一墟期,规定5天一墟,而且堵死远道运输和毗邻交流,为了“堵塞资本主义道路,使劳力归田”。直到1977年后,农村市集才逐渐恢复过去的交易时间。

80年代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购销政策的改变,潮汕地区城乡集市贸易得到空前迅速发展。到1990年底,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菜篮子已经绝大部分由集市供应。改革开放之后,老百姓可以在农贸自由市场上买到新鲜的农副产品,还可以议价。

随着农贸自由市场在全国的发展,各地还出现了联通全国各地的专业集市,其中惠来县隆江耕牛市场、饶平县浮山猪苗市场、普宁县南径蔬菜市场、揭西县棉湖水果市场都是名声在外。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市集曾是繁华的象征。人们的吃穿用度,只能在市集日那天购买、交换。

不过,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市集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商店、超市、电商……就拿汕头来说,一些大型商场(如汕头苏宁广场和汕头星湖商业城)已经是吃、喝、玩、乐的集合地,业务趋于完善。

资料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