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学书法必读:中国书法院20人授课精华语录

Image 2020-04-29

沃兴华授课语录:

现在书法界、包括很多大学的书法班都在提倡文化,从讲文字学、诗歌到讲文学、哲学、宗教等,这是一个误区。我们毕竟是搞书法的,虽然需要文化知识,但从书法的角度来讲,专业的素养才是第一重要的,所有文化对它有帮助的只不过是一部分,我们不可能全部照搬,只能选择与书法有关的、相重合的一部分,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重合部分的选择必须要有立脚点,就像我们给相关文化画个圈,就必须把圆规的脚立好了,然后才可以画圆,这个立脚点就是书法。如果没有落脚点,就会“汗漫拾掇,忙无指归”,所以我选择最根本的书法技法作为授课的主要内容,看上去有点悖时,可能被人家认为不够档次,其实这要看我们从什么角度去讲。我今天尽管是讲传统的技法理论,但这个技法理论带有时代的特征、有我自己的选择、理解,所以我称之为技法新论。

徐正濂授课语录:

篆刻和篆书的关系非常密切,搞篆刻的一定要涉猎篆书,但书法与篆刻相通而非相同,把篆书刻成印要有一个变化改造的过程,改造的第一个方面是形态,篆刻的字形要根据印章的外形加以改造,与印章的外形要基本一致。改造的第二个方面是线条,把篆字刻成印,线条就要有刀刻的味道,一般是化书写的厚重感为利。

张景岳授课语录: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必要手段,历史上的很多大家如米芾、何绍基、王铎等一生都在临帖,我们应注意从他们的作品中研究他们临摹、创作的方法,寻找规律并进行借鉴。研究临创关系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临创转换,二是从个性的创作中找出临帖所发挥的作用。

徐海授课语录:

书法届现在还在讨论什么是美的问题,真是太落后了,书法中现在还存在的问题,音乐、文学、电影等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解决了,如过去认为邓丽君的歌是靡靡之音、穿喇叭裤的就是流氓等,现在人们都不那样认为了,而现在人们对书法中美丑的认识还很表面、肤浅。

张羽翔授课语录:

形式是一个合成词,形式就是“形”的公式、样式、模式,就是在实践中理性总结出来的、比较好的“形”的规律,“形”只要和“式”结合在一起就是有内涵的,西方的理论把形式作为内容的对立面,中国传统中不是这样,形式在中国从来就不是指表面的东西,而是表面的东西里面蕴含的很深厚的文化内容。中国历史上搞形式最厉害的是孔子,孔子毕生都在研究“礼”,“礼”说白了就是见面问“你好”、“吃饭了吗”之类的表面客套话,但孔子坚信这种表面的、外在的形式可以提升和体现小到个体的精神风貌,大到国家、民族的文明程度,就像我们看到升国旗就自觉不自觉的有种庄严感,道理是一样的。再如我们现在所讲的平仰覆等,好像说起来就是直线曲线,但这个直线和曲线本身起一种矛盾、协调的作用,通过应用呈现或开或合、或动或静、或刚或柔的效果。

于明诠授课语录:

交响乐一般人不接触,但书法从者众,人人都能评论(譬如大街上的老太太也能说上两句),且都认为自己不是外行,因此造成认识混乱,干扰大家的审美。都说泰山美,但看过后每个人的感受千差万别,审美活动是情感活动,要允许偏好和偏激,而中国人从小接受的大都是标准答案式的教育,个人的想像力被一步步扼杀。我们要荡起双桨:一是知识与智慧,二是想像与创造。知识并不等于智慧,想像力对于搞艺术的人非常重要,想像力与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对自己的奇思妙想要倍加珍惜。

陈国斌授课语录:

没刻过印的同学要大胆刻,刻坏了不要怕,要“死皮赖脸”的刻下去,坏的地方反而可能是最出彩的地方。不要涂涂改改,“试错”是为了获得经验。开始就追求完美,涂涂改改,容易养成坏习惯,反复修线就死掉了,也把自己的优缺点给掩盖了。会刻印的人存在惯性思维,不会刻的用自己新鲜的感受对对方进行关照,往往会闪出光彩来,刻50枚后,原来不会刻印的可能要比常刻印的牛。

李胜洪授课语录:

我国的刻字艺术已经有了6000多年的历史,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用原始的凿刻方法,在石、甲骨和陶器上刻划具有象形意义的符号和原始文字,这些都是刻字艺术的开端,后来的摩崖、造像等石刻以及砖、瓦、陶等刻字更是蔚为大观,现代刻字艺术是以书法为基础,融绘画、雕刻、装潢等为一体的一门现代综合艺术,它在中国近20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很时尚、前卫,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艺术魅力,符合人们新的视觉审美需求,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很大的市场潜力。

刘彦湖授课语录:

圆笔魏碑如郑文公等能放大,方笔如龙门造像放大就不好,当代某个写魏碑的名家怕把方的外形丢掉就不是碑了,这是误解,太注重表面了,其实康有为、于右任已经做出例子了。

细枝末节、琐碎就小,简单就大。

专业就是能由表及里,打通内外,能不能打通是业余与专业的区别。一些缺乏实践的人说自己看懂王励勤打乒乓球了,其实他并没有真正看懂。懂就应该是能判断对方球的旋转、把它接住,给你一招你能接一招,外行只是知道一个结果,就以为自己懂了,其实并没真正懂,更要害的地方、内在的地方还是隔了一层。

杨涛授课语录:

学书的两点体会:一是线条的质量,这是最基本的、需要一辈子锤炼

画对空间的分割,如大草,要多关注它的牵丝以及笔画与笔画缠绕形成的空,要养成习惯意识。有无空间意识是区别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标志。

肖文飞授课语录:

对于第一个层面的理(物之理),我把书法家定位为手艺人,对工具材料习性的掌握越熟练越好,它是表达的基础。

对于第二个层面的理(字之理),我把书法家定位为汉字造型艺术研究者,通过研究历代书法经典,找到一些符合自身特点的造型规律,从而表现出书法造型之美。

对于第三个层面的理(情之理),我书法家定位为一个文化人,通过对中国文化以及西方相关艺术观念的掌握和理解(不管古代也好,现代也好),以此使自己的“小理”能通向“大道”,这是一个更为艰苦和漫长的历程,也是一个更高的境界。

这三个层面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物之理”是基础,“字之理”是中介,“情之理”是高度。

曾翔授课语录:

收放很重要,字与字有收放,单个字也有收放,收放无处不在;每个字都有字眼,要善于留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压力都很大、在外免不了受气,回到家要放松,不要听任何人的,我的也不要听;古人只是给我们提个醒,别拿他们太当回事,也不能不当回事;写刑徒砖要有“划”的感觉,但线要圆;碑的范本不清是好事,如同把女朋友娶到手,真实后反而不好。

石开授课语录:

艺术要当做游戏来做,不要当学术来做,但要有学术的认真态度。要坚持下去,当你认识到自己有艺术才华的时候,要让自信心膨胀起来,不要完全相信书本、老师,要有想象力,这样艺术才会有成就。想象力比功力等都重要,所有的创新都源于想象力。

李晓军授课语录:

临摹宜先从大的方面着手,重视气度、势;一般从汉魏入手的人能看懂、融汇二王,从唐入手的大都看不懂魏碑、摩崖等,这说明从汉魏入手对培养开阔的审美情怀有好处,因此学书可以先学魏碑,这样可以左右逢源,便于融会贯通;学习时不要把眼光只落在纸张上,还要关注老师对人生、艺术的感受,周围的环境氛围等,如果不关注这些人文的东西,即使临摹能力很强,到后来也会后劲不足;好的演员大大方方,不好的演员小动作多,书法也一样。

王澄授课语录:

书法艺术自其肇始,书法家们便非常重视作品的视觉平衡,但传统书法讲究的是中和,不激不厉,当代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各种艺术思潮的冲击,已使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体现这种转变的代表现象便是探索性书法(流行书风为主,还有现代派等)的兴起。其显著特征是强调作品的构成与变化,无论点线、墨色、体势、布篇,都在寻求更多的对比关系,更强的动势效应,更妙的抽象意味,一句话,在创作更为新颖更为丰富的视觉效果。

丛文俊授课语录:

读帖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读一个碑,你可以结合一些文字介绍,先把它的来龙去脉、特点搞清楚,比如我们读《散氏盘》,你得知道它是简化的篆引,所以《散氏盘》中很多字形和当时规范的字形是不一样的,因此显得生动、古拙、自然。另外《散氏盘》是铸成的,有工艺特点,在学术研究上说是不符合书写原貌,但是它强化了线条质量,我们在书写时就可以用比较强的笔力来表现这一点,你的作品就会显得生动。

王镛授课语录:

“笔墨当随时代”是石涛画语录里的句子,我觉得很对。有的人说不见得,并举出“用笔千古不易”这样的理论来,我觉得我们不能盯着字面、像搞文字游戏似的,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画和书法的发展史,我们就能够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个问题了。不是你想不想随的问题,而是时代在前进,各门类艺术它不得不变,如果一个艺术是千古不变的,那么它早就死了,早就不存在了,早就没有必要干这事了。我们搞艺术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模仿,不是为了重复前人,既然这个道理我们明白了,就必须得变,只不过是大变小变的问题。不变也不是不可以,你一生就认准了肖似某人,你以此为乐,又不妨碍别人,也不会有警察去抓你,那是你个人的事,但我们现在是站在大的艺术史的高度,面对的是我们民族的、人类的一项事业,站在这么一个角度上说问题,和那是两回事。你能把谁谁百分之九十都学来了,可能还让人感觉很神奇,还有人给你来个专访,但你不可能在历史上留下什么痕迹的。

当代审美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你看你现在的生活跟王羲之、颜真卿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人家读四书五经你念过吗?那个时代的环境你有吗?那时候的人都在干嘛你是在干嘛吗?只有人类作为动物的基本本能没有变,其他都变了,你能不变吗?即使创造那么一个环境,你从小也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那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如基因、性格等;即使你查了,你跟王羲之的血型、性格也一样,你也封了一个闲差在那儿,也露着肚皮躺在藤床上睡觉,但已经没有人让你当东床快婿了。时代不一样了,价值观等也都不一样了,所以不得不变。我们现在之所以还要学习他们,主要是继承他们那种创造精神,如果没有创造,哪来的王羲之和颜真卿?他们的创造精神,在技能、技法上积累的经验以及他们对汉字造型的变化能力,我们通过临摹是学这些东西,如果仅仅追求像,那就没什么意义,最终结果也没意义。

岳黔山授课语录:

画面要特别注意整

体,再好的局部如果破坏了整体都要舍弃;要注意各个局部间的联系,如墨色(浓淡、破墨)、点线、留白、用笔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后点染之前可以用很干的笔擦一下,增加画面的苍茫感、厚度;点染的作用是调整白的关系,协调整体,增加“润”;画画用长锋笔不好,不便于控制,影响力度;有时房子等处用淡墨染也并不一定是阴影,只是为了找个借口,其实就是解决浓淡关系,使之丰富。

王乘授课语录:

写生有三个过程,开始是我统治画面,中间是用实景统治画面,最后还是我统治画面。几株树要有远近、曲直、用笔的中侧、润涩等变化,每幅画都要有主题、有画眼(李可染的画眼一般是加亮的地方),写生不是照相般的再现,景物可以移位,树的造型也可以改造。蘸墨不能匀,蘸一次墨要等用完再蘸下一笔。双钩的树一般是主角。不要什么都表现,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表现不好,要有主次和取舍。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