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感受古代诗词的幽微之美

2020-04-29

“言有尽而意无穷”,是我所理解的,古代诗词最幽微的美。

在这些或纤巧轻妙,或诙谐趣味,或恬适自然,或闲寂野趣,或繁复鲜丽的古代诗词里,最好的诗大多来自于直觉。

作者在刹那顿悟之间,旨在交互,不在言传——风像是透明的古代汉语,记录更迭变化的一切。

在这其中,读者若是囫囵吞枣地读、背、记,或许会感受到一些好似深井里传来的叮咚回响,但,若是静心品读,甘心做个虔诚的自我心灵“撞钟人”,定能听得见作者曾经写下这首诗时,那阵空灵幽玄的钟声。

每一首诗文韵律都像是不同曲调的音乐,物象的地籁与诗人心情的起伏交响成艺术的天籁,较之是沉郁,还是高歌,只待读者品读。

可,我们真的会读诗吗?

小时候,我们每个人的家里都有一本唐诗300首,一本宋词300首,每天按照课本标注,尝试理解这些跳脱生活以外的辞藻,所谓的意境、手法、词句。

谈到诗人,我们都会想到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等,所有关于诗歌的记忆更像是依靠“背的”,但也因为“背”有了先行的理解,再在往后人生里读逐渐懂诗词世界里的曲径迂回,大气磅礴的恢弘,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像是已有过一次入门。

仍记得,疫情开始时,我们会看到许多物资箱上贴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当这些古诗词恰如其分地印在我们生活物资上,与我们融入血液的文化形成共振时,或许我们才会真正地感受到古诗词的绵长。

也因此,许多人讨论着读古诗词到底有什么用?在网络用语推陈出新、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人可能会问,读古诗究竟有什么用?是为了更有文化?千万别说是为了考试!

诚然,去年新版的部编版教材,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传统文化篇目增加——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六年共包含古诗文124篇,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

再到近几年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我们也能看出一个大趋势:家长们对于孩子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了。

从实际的角度看,学好古诗,能拿高分,也因此许多家长一边催赶着孩子背古诗,一边困惑着“小时候古诗词背得挺好的,上学之后学诗词怎么就这么费劲?” “诗词读了不少,摇头晃脑也能背,但根本不理解诗词背后的含义,不会灵活运用,换一道题就不会做了。”

排除应试,熟读诗文到底有什么用?

我想,它本是一种润泽,一种滋养,一种广义人生的拓展,而非功利之用,不是为了别人在讲“武汉加油”,孩子会讲“山川异域,风月通天”。

而是诗词的美、诗人的悲喜、历史的动荡、命运的叵测,让一个孩子微缩到时空之中,感受眼前寻常的一草一木,不再只是颜色、形状、学名,还是与人们心灵呼应的、寄情对话的生灵。

只有心灵能够自由飞动,才能抵达诗歌中那些恍兮惚兮的微妙细节。

我一点都不希望,孩子只知背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却对着夏日即来,一池荷花毫无感觉。

古老诗词自然确蕴含着一个民族语言的根脉——这些诗词曲赋用极美的汉语,将整个民族的感情凝结在万事万物之中——宛若置身月光里、在杜若声中、在马蹄声下、在群山之巅、在波浪之中,感受先人曾驻足过、思考过、凝视过的民族美感文化的疆界。

但,我更希望,孩子由此触达的是,被忽然涌现在脑中的诗句捕获一种感动,并自由联想起,遥远时空的四时、朝暮、晴雨、温度、光线、气味——这些基于远近、形状、色彩,所折射出的不同情感,甚至打开他更长久感受生命美好的五感。

让现代生活与古代心灵之间再无隔阂,让遥远时空的古老语言为幼小柔软心灵长出羽翼,助其自在与飞翔,壮阔与幽微都能看见。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学会理解古诗?读懂古诗呢?(甚至,许多古诗我们可能自己都读不懂)

今天,勇读推荐一套非常适合学生阅读的《诗词大发现:古诗词创意图解》

《诗词大发现:古诗词创意图解》

特级教师 蒋军晶 著

适龄:5-16岁

前几年《刺客聂隐娘》《妖猫传》《长安十二时辰》等电影中,现代美工极尽想象堆叠出唐代长安繁华景象,使观众觉得如同幻境,但倘若我们用王维早年那些乐府诗布景,奢华程度可能还要增加数倍。

理解诗词,要从理解古人创作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说起。

换言之,如果不理解王维身上,恩荣与惨怛的变化犹如翻云覆雨,就无法理解王维笔下的“空悲昔人有”,更无法理解“来者复为谁”为何用“复”字来形容;如果不理解诗仙李白的一生,实则鲜有洒脱畅意,就更难理解他为何在国家动荡时期,写下少有的快诗《早发白帝城》;如果不理解李清照的生平寄遇,就无法理解她为何有写下《夏日绝句》的气魄,却在往后余生的几首诗里满腹悲情?

古诗词,不是为了民族美感存在的(虽然,它是民族美感的力证),而是为了丰富语言表达存在的,比如:为什么李白有一段时间写诗为什么总是写“愁”?杜甫为什么那么忧伤?

“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

好的诗歌总是蕴含着情感,伤春悲秋,更是许多诗人感受四时生命的方式,也因此有人把唐诗里的“情”分为七类,即悲、惧、乐、怒、思、喜、忧。

比如宋朝出名的诗人里陆游、辛弃疾都曾多番表述国仇家恨,那么这其中又有哪些不同呢?这就涉及他们各自出生的时代背景和生平古诗了。

陆游出生于1125年,岳父和金兵抗衡的那些年,他也就是个十来岁的孩子,一个孩子怎么能上前线打仗呢?他随着家人四处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苦楚,写下:“早年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甚至到85岁即将与世长辞时仍说道:“王师北定中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而辛弃疾与相隔约莫15年,他出生在北方,也就是说他出生的地方已经被金人统治了十多年了,女真族当权,汉人的地位低下,所以,辛弃疾很长一段时间过的是忍辱负重的生活。

传世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背后也有许多历史故事,比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讲述的便是公园前425年七国争雄时的故事。

诗词抒情的同时,还发生一个生命事件,它涉及人与四时,人与宇宙,人与孤独的关系。

评论诗词曲赋绝不是仅仅停留于“浪漫”“悲情”“怅然”“豁达”等单薄描述而已,而是写诗的过程,本是诗人触及生命本质的开始,比如,常有人说“人生为何少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又肆意达观,也因此在他晚年得子时写下一首《洗儿》: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它出于诗词,却不止于诗词,是这套书的最可爱之处。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这些从孩童生活本位出发的词句,时刻引导着孩子观察且思考着一个遥远的、没有电视的游乐世界。

纵观一位诗人一生的作品,我们甚至有机会直视千古人世的真相——

有的诗人,一生怀才不遇,渴望仕途,犹如今天我们渴望的“被看见”,心境是相似的;有的诗人,起点就已经是别人一生都不能抵达的终点,却一点一点失去,犹如今天我们对命运波折的无力。

得意与失意,感时与记叙,是许多诗词曲赋的灵魂,甚至成为现今我们认识这些才华横溢、设色名艳诗歌的开始。

最好的诗来自直觉。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古典诗歌的倾听者不是缪斯,而是现实世界中的一个知己。许多诗词虽非自己所写,然感受已然遥相呼应,好似流传至今“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典故。

这也是我在春日必然读诗的原因:

命运的凄楚,人世的惶然,在这个“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世界里,在这个万物复苏且未必万象峥嵘的世界里,诗歌将我们安于更宽广的生命之圆,微缩成时空尘埃,感受彼岸世界的豁达——

哪怕繁华剥落,亦能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勇读者·舒芙蕾 推荐

图书详情

《诗词大发现:古诗词创意图解》

特级教师 蒋军晶 著

适龄:5-16岁

推荐理由

· 把中小学古诗词全部打通。所选的200多首古诗词覆盖中小学统编语文教材和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 儿童立场,以儿童的视角组织诗词主题,均是儿童可以接受,愿意尝试的。

· 拒绝死记硬背,让孩子通过古诗词了解古代的文学、文化、生活,并以此反观反思自己的生活,提升文学、文化素养。

· 创意图解,无需长篇大论,让孩子学会用图表来总结、归纳。

在蒋老师这里,诗词是学习的例子,是联结,联结诗人的社会、生活,链接诗词中的有趣的意象,我们可以发现、探索:

李白有一段时间写诗为什么总是写“愁”?

杜甫为什么那么忧伤?

古代的孩子玩什么?

诗人最喜欢哪种颜色?

诗词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更有意思。这套有趣、有料、有态度的趣味诗词书,将会带领孩子走上一条非常棒的古诗词学习之旅。

这套书好在哪儿呢?

每一章都是特级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

蒋军晶老师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通过大量的调研,把中小学部编语文教材、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全部打通,不断探索、总结,发现诗词中的联系和规律,让孩子对古诗词进行理解性的记忆,还能学习一些古代的历史风俗、人文地理,拓展知识面。而这样的书只有一直在一线教书、与孩子在一起、深谙儿童认知习惯和记忆发展规律的教师才能做到。

诗词中的孩子,大都生活在乡村。他们没有网络、电视,不知道大洲大洋,小朋友们都是玩什么游戏长大的呢?

这不,蒋老师总结出来了: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钓鱼、捉蟋蟀、剥莲蓬、学干农活......古代的孩子玩得可开心了,他们的玩具根本不用花钱,就地取材,随便摘朵花,拔根草,敲块冰,就可以玩出很多花样。

蒋老师通过游戏引出很多诗词,让你能对古诗词进行理解性的记忆,还能学习一些古代的历史风俗、人文地理,拓展知识面。

每一页都经过创意编排

为孩子轻松阅读、快速领会、开拓思维而设计

创意图解,脑洞大开

不是密密麻麻地堆砌文字,而是通过创意图解,用图表的方式来呈现,帮助孩子学会在阅读中提炼有效信息,学会用图表归纳总结。

看这幅功能强大的苏轼人生图,苏轼生活的年代、去过的地方、诗词创作的背景都联系起来了。

再看这幅李白远游图,不要小看这里只有少量的文字,却包含了李白一生的信息,李白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旅程达5万多公里,游览过60多条江河,登过80座山,还有20个湖潭,并且在大部分地方都有留下过作品。

拒绝标准答案,发现至上

这套书的每一主题里,都设置了一些学习建议和开放的探究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学习。问题是学习的最好途径。

看李白第一次远游期间的诗歌,你有什么发现?

也许你会发现李白第一次远游都是沿着长江边,这就涉及古代的出行方式。

也许你会发现李白诗歌所描绘景色的很有特点。

也许你会发现李白仗剑远游,豪情万丈,但渐渐开始思念家乡。那他为什么不回家呢?

这套书的每一页都可以引发孩子很多的思考

理解性地记忆,开启思辨思维

蒋老师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以儿童视角组织了16个主题,有的主题是“人物”,如“李白的远游”;有的主题是“意象”,如“送别一枝柳”;有的主题是“表达规律”,如“诗词中的颜色”……

让孩子在故事、举例、对比中更有效地学习诗词,拒绝知识的灌输,拒绝填鸭和死记硬背,理解性地记忆。

咦?苏轼还上报纸了?是啊,我们不妨大胆假设,如果苏轼生活在信息传递异常发达的今天,苏轼绝对可以成为网红!因为他太多才多艺了。

在浩瀚的知识海洋,唯有发现和探索才能让孩子行得更远。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