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转自人民日报游三辉:赋山川色彩、绘宇宙浩瀚

2020-04-28

十几年前,笔者到国家博物馆参加活动,适逢游三辉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个人展览,当走进展厅,迷人的色彩跌宕着优美的旋律,浑厚的意境充盈着清新明快的节奏,淋漓酣畅的泼彩激荡着血脉偾张的情感,恍若走进张大千的彩墨世界,美轮美奂,精彩纷呈。自此,游三辉那意蕴悠远的艺术气息始终在笔者的审美坐标中留下挥之不去的彩墨印记,每次回味,如陈年佳酿,绵柔中带着余韵,浓郁中带着馨香,使人陶醉,让人留恋。前年,笔者拍摄当代功成名就的艺术家纪录片,有幸把游三辉请到拍摄现场,得以一睹庐山,面对面地聆听他的艺术人生,愈加被游三辉笔下的泼彩山水所感染,他的学术价值也给笔者呈现出一个全新的高度。

游三辉1948年出生于宝岛台湾,父亲崇尚传统文化,在父亲的熏陶下,青少年时期的游三辉就喜欢古典诗词,喜欢绘画、书法,天生的灵性以及情有独钟的热爱,得到张大千入室弟子孙云生、孙家勤的青睐,先后拜孙云生、孙家勤为师,在老师耳提命面的教诲中,孕育于生命内核的澎湃动力被源源不断地激发出来,潜意识的艺术本能带着永恒的向往,沉浸在张大千的世界里,从书法、人物高士、传统山水,到泼墨、泼彩山水,游三辉朝夕揣摩,深临精研,从中汲取滋养,也深深扎根于此,几十年来,笔墨技法在岁月的洗濯中,张大千的一笔一墨、一山一石,游三辉均能放笔如在手底,闭目如在眼前,张大千笔下的一块色彩、一处衔接,游三辉都能熟烂于心,如果仅就临摹张大千的原作而言,游三辉完全可以笔笔逼真,处处微妙,堪称“当代的张大千”,由于日思夜梦于张大千的艺术,游三辉还练就了火眼金睛,社会上,张大千的高仿作品,不管多么精细,在游三辉的面前均能一眼可辨,绝无纰漏。毋庸置疑,几十年来,游三辉以魂牵梦绕的追逐,畅游于张大千的艺术天地,捕捉一切有关张大千的画理画论,把自己对艺术的思辨融进张大千艺术的轨迹之中,以坚韧不拔的意志,百炼成钢的锻造,使深入血脉的艺术精神与张大千的心灵情感达到畅通神会的境界,让自己的艺术境界追随着张大千的艺术境界不断完善、超越。

沿着大师的足迹,追忆先贤的回声,是时代赋予能者的使命,2003年,功成名就的游三辉带着老师的嘱托,续梦大千遗愿,把“泼墨泼彩”带到大陆,举办“泼墨泼彩”巡展,首站就选择了国家历史博物馆,游三辉把张大千晚年登峰造极的泼墨泼彩,通过自己崭新的诠释,走进大陆绘画爱好者的视野,让大众真真切切地领略到张大千晚年的神韵,得到领导、艺术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的真诚好评,继而,在大众热切的期待和赞誉中,游三辉拉开全国巡展的序幕,巨大的轰动效应,备受瞩目,影响深远。

为创意自我,功期造化,为实现新的突破,游三辉如同萧云从、梅清、渐江、黄宾虹、张大千等等历代名家一样,秉承“学前人、师造化、得心源”的艺术理念,驻足于名驰四海的黄山,面对真山实景,他无数次地背上行囊,深入大山,感受黄山的四时朝暮、云烟明晦的变幻,体会黄山深岩巨壑的雄伟、茂林修竹的葱郁、松柏古树的遒劲……,一晃20余年,他乐享其中,也极其陶醉。在游三辉笔下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以黄山为蓝本,致力于情景交融的酝酿,这些作品即得真山之骨,又能把山水云海的变幻与超乎象外的遐想,神遇而迹化,使眼中的具象融汇于天地之间的意象,以“与山传神”的艺术语言“笼黄山大美于形内,挫黄山壮观于笔端”,在平面的艺术作品中,演绎千里之远的雄浑,诠释“笔墨当随时代”的现代审美情怀。

纵览游三辉的山水,泼彩,一定是最引人关注的焦点,驾驭泼彩的能力,也一定是他傲居当代画坛而独领风骚的看家本领,游三辉常年摸爬滚打在种类众多的色彩中,色温的对比、色差的呼应关系、不同色彩交融的层次变化,他反反复复地尝试,不厌其烦地实践,毫无疑问,游三辉在色彩、颜料方面,他下了很大功夫,他用情最浓,用功最勤,于是,在很多作品中,总能捕捉到色彩胶着的气氛,明快的、温润的、流动的,以色彩的变化营造一种空灵而飘逸的壮阔,同时,游三辉擅于以精工之笔,通过色彩的渗化、交叠、接色,凸显色差微妙的对比关系,让山石、云烟、草木等物象具有逼真效果,给观众一种触手可及的真实。在《李流芳诗意图》、《唐人诗意图》、《黄山揽胜图》等等作品中,水与墨的交融,色彩与笔触的辉映,在具象与意象之间,以淳厚、清新、蕴藉、明丽的艺术符号把眼中之美的写境艺术变为笔底之美的造境世界,淋漓尽致地诠释着属于游三辉独有的艺术语言,充盈着迷幻般的色调,洋溢着诗一般的意境,瞬间,吸引观者的眼球,审美的目光随着色彩的变幻而游走,那引人入胜的深景带着浓郁的温情、那境界清旷的近景带着呼之欲出的生动、那浑沦交融的远景带着神游遐想的追寻,具象、意象、抽象交融生辉的精彩,使观者的审美情趣与作品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在享受视觉审美之时,恍若又获得某种深层的艺术感悟,蕴含丰富,韵味天成。

如果说,把对景造意,写山真骨融进泼彩的山水中,使游三辉的山水艺术给观者带来身临其境视的景观,如果说,对彩色高度的驾驭能力,使游三辉以接近工笔的形式赋予作品“远观有势,近看有质”视觉张力,那么,静中养心、妙中悟道的处事哲学与娴熟的艺术技法,融成精妙之后,追求器、道并重的泼彩理念,则使游三辉的作品充满人文情怀和新时代的审美魅力。游三辉从青少年时期就酷爱传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更迭,游三辉对泼彩山水愈加有着成熟的认识,对传统文化也愈加痴迷,他常常留恋于孔孟的天人合一,魏晋文人的情韵,唐宋诗词的激越,元明词曲的隽永,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宁静淡泊的情怀培育广泛的爱好,他尤其喜欢收藏普洱茶,那原生态的质朴、那纯熟的味道、那陈年的醇香,如同沉浸在词章之中,神往古今,似若陶醉在诗意之间,放飞彩墨。收藏普洱、泼彩艺术、参悟词章,三者交相辉映成为游三辉泼彩艺术更加成熟的标志。当代大众,生活在快节奏的都市,忙碌而繁杂,纵情心鹜八极、思接千里的自由天地,享受轻松而明丽的视觉空间,一定是大众梦寐以求的向往,《江山如此多娇》、《故国神游》、《夏山烟雾》等等泼彩山水,以唯美的色调塑造别具洞天的美学品格,以渊源深厚的文化积淀培养出一幅幅泼彩的高雅,在细腻精妙的视觉中,定位在精神气质的层面,彰显出阔达卓远的胸怀,与此同时,游三辉泼彩世界也从张大千的泼彩艺术之中,脱胎换骨,向新时代的审美领域挺进,在挑剔的、苛刻的新时代大众审美情趣之中,实现转换,以一种脱胎于张大千,而又有别于张大千的泼彩形式暗合了当代大众的审美趋向。

“没有大风堂,就没有游三辉”,游三辉深情地说。游三辉学张大千,真诚地感恩张大千,也永远不会忘记大风堂的培育之情,但是,游三辉内心深处并不希望在自己身上贴上“当代张大千”的标签,为此,他焦虑过、挣扎过、迷茫过,也试图通过变革与创新的形式做过一些艰难的抉择,然而,总是难以摆脱张大千的烙印。反观美术史,关仝学荆浩而独出心裁,范宽学李成而自有新貌,刘松年学李唐而自成一家,张大千年轻时临摹石涛,逃过众多名家的法眼,而轰动京城,等等历代名家,无不是沿着前人之路,恪守着主流正脉之道,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然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最终实现自家面貌而独树一帜,时代流芳。可能是渐变、渐悟的过程,可能集聚力量的激情爆发,也可能两者兼而有之,游三辉早期沉浸在张大千的艺术风貌中,手摩心追,“一出手就是张大千”,后来,他一方面,立足黄山,面向自然,研究色彩,锤炼技法,另一方面,他深入传统,与古人神会,广收博取,厚文养正,几十年来,游三辉谨小慎微地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苦心孤诣地躬耕在泼彩的世界里,绝对没有想过要超越张大千,也不敢有非分之想,他只是沿着张大千的艺术轨迹,摸索前行,虽“无心插柳”,却在蓦然回首之间,实现了“独上高楼”的自我蜕变、自我蝶化过程,以自己的泼彩山水样式,赋山川之色彩、绘宇宙之浩瀚,收获别样的魅力人生。

游三辉正在创作巨幅泼彩山水,他希望通过自己日臻成熟的泼彩圆梦张大千当年没有完成的夙愿,他也希望以此辉映张大千的风采,以及延伸大风堂使命的故事。

(文/桑干)

文章转自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