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马上就到“三伏”,古时“三伏”天如何过?比我们现代人隆重多了

2020-04-27

所谓“冬有三九,夏有三伏”,说的就是一年之中天气最冷与最热的两个时段。

说到三伏,那么,何为“伏”?

自古以来,“五行”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其体现了天地万物相生相克、互为周始的哲学理论。古人根据“五行”,将世间万物进行分类,即:火、土、金、水、木。而四季,也被融入到了这“五行”大道之中,与之对应的是春——木、夏——火、秋——金、冬——水。

以“五行”循环往复、相生相克的理论来看,夏火与金秋之间明显缺乏一个媒介,火克金、秋何来?四季更替难以顺利进行,于是,五行学家在夏、秋两季的中间加入了属性为“土”的长夏。四季轮回则变为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自此,巧妙地将自然规律与五行相结合起来了。

其实,这个“长夏”,也就是人们口中所说的“三伏”。

“三伏”,其出处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史记》中曾记载“秦德公二年初伏”。这里的“初伏”与我们如今所理解的“初伏”,也就是头伏,有所不同,此处的“初伏”是对“伏”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

早有古代学者对此作出过解释,孟康说道:“六月伏日初也……至此乃有之。”另外,在《史记·奏本纪·张守节正义》中,也有记载:“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

除此之外,关于“伏”的含义,还有两种解释:

其一,结合上文所说“五行”的概念,张守节道:“金气藏伏之日也”。秋金为夏火所迫无法出来,便需要潜伏于土一段时日。

其二,在古人看来,天气过于炎热容易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热毒恶气,此时益静不益动,所以,需要 “隐伏、以避盛夏”。

那么,中国的这个“三伏”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三伏”与“三九”同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自然界的规律,它们时日的计算,都同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相关。与“三伏”的计算相对复杂的是“三九”的计算则要简单的多,每年的冬至日便是九寒天的开始,自这一天开始“数九”,数满九天就是一个单元。数够九单元,共计九九八十一天,便是春回大地的时刻。

对此,老北京还衍生出:自冬至起,每日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

然而,要计算“三伏”的时间,首先,还得知道天干地支纪日法。与干支纪年法相同,古时候农历将十天干(甲乙丙……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酉戌亥)进行排列组合,得到60个单位,其中,每个单位都对应着一天,按序循环记录,例如:甲子日、乙丑日等等。

其中,自有规律可言,比如:天干每十日便会循环一次。例如:2019年7月8日为丙午日、7月18日便是丙辰日、7月28日是丙寅日。

了解这些规律之后,“三伏”的计算也就简单多了。

如:五行学中所说:“立秋,以火代金,故至庚日必伏”,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便是初伏的首日,夏至日后的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首日,末伏首日则为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因为,“入伏”的时间并非不变,所以,每年“三伏”的时长也不尽相同,少则三十日、多则四十日,如今年“三伏”就是四十日。

面对酷热的“三伏天”,现代人守着空调、冰箱都觉得热,那么,中国古代的先人们,又要怎么度过这难耐的夏日呢?

尽管,古人不甚了解“三伏”,但是,这却并不影响他们“隐伏避暑”。每年“三伏”来临之际,他们总会自发举行一些关于避暑的活动,便逐渐形成风俗节日——“伏日”。当时,人们对“伏日”的看重堪比春节,并且,在经千年沉淀之后,又衍生出了独特的“伏日”文化。

秦德公统治时期,不仅开创了“三伏”这一概念,同时,还提出了伏日这天举办祭祀活动。在《汉书·郊祀志上》中就有记载:“秦德公立……用三百牢於鄜畤,作伏词。”祭祀所用的祭品,牛、羊、猪足有三百头,帝王以隆重的仪式来彰显对祭祀的重视。

当然,普通百姓不会如此声势浩大,但是,简易版的祭祀还是要举行的,他们大多会选择用狗在城邑四门祭祀土地神。之所以将狗作为祭品,是因为大家认为:热毒恶气会伤人,而狗为至阳之物,所以,就想以狗的阳气来攘除热毒,保人畜安康。

这种祭祀被称为“伏祭”,又称“伏祠”,之后,更是逐渐成为了与年终岁首祭祀相当的重大仪式。

除祭祀外,“吃喝”作为中华民族欢度佳节最普遍的方式,“伏日”自然少不了这一环节。

在《汉旧仪》中曾记载:“汉魏伏日有酒食之会”。其意为:早于汉魏时期,人们就有在入伏这一日呼朋引伴、豪饮一番的习俗,人们以这种最平凡的方式来趋避热毒恶气,以及体内的寒邪。有酒无肉岂不遗憾,汉朝杨恽就曾在《报孙会宗书》中提及道:“田家作苦……烹羊炮羔、斗酒自劳”。农家常年辛勤劳作,烹羊饮酒既是消暑避热,也是借此来庆祝丰收、犒劳自己。

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比如:在鲁南西北等地区,民间仍有“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入伏这一日,家家户户大快朵颐,再来上一碗鲜香味美的羊肉汤,整个夏日都舒畅多了。当然,所谓“十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区,在饮食上的习惯也是千差万别。比如:在杭州,当地人讲究的是“头伏火腿、二伏鸡”,到南昌则是“头伏吃鸡、二伏鸭”......

参考资料:

【《史记·奏本纪·张守节正义》、《汉旧仪》、《汉书·郊祀志上》、《报孙会宗书》】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