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成都农村烧水神器,现在几乎绝迹!
吊壶,农耕时期的老物件之一,它并不属于客家人的专有,客家区域以外的其它农耕地区也有。过去,这种曾经普遍存在于农家里的烧水器具,由于时间的久远,现在看来,也成了能够勾起无数人回忆的民俗老物件。
客家老俗有云“没得事做,洗吊壶嘛!”
这是老一辈东山客家人在生活中,对于“闲人”的一种粗爆且带有讽刺意义的批评。一句粗俗而幽默的歇后语,足以体现客家人从古至今尊崇勤劳的祖训,同时也展现了东山客家人在日常生活劳作中的语言艺术。
对于我们80、90后们的青年一代来说,对于吊壶的认知,大多数停留在影视剧中的农家厨房画面中,时代也比较久远。极少在现代的现实生活中所看到,大部分朋友都就根本未曾见过,更别说使用过,所以说是它是神秘的,准确来说,应该是过于神秘而起的一种好奇。但是,而对于70后,60后,甚至是50后们,在父母辈人的记忆中,这是农村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件生活物件。当然,历经了几十年,还保存下来的这件老物件,也带着父辈们对那些年艰苦岁月的无尽回忆。
我对于吊壶的认知,基本上来源于母亲的讲述,她给我们回忆了,吊壶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等,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在那个没有煤(泛指“蜂窝煤”),没有气(天然气),以柴灶为主的年代,吊壶是一家人最重要的热水供应来源,无论是喝的热水还是洗脸用的热水。
我问,“是从什么时候才没有使用吊壶的呢?”
她说:大概到了70年代未,蜂窝煤的出现,以及铝制茶壶的大量上市,吊壶才逐步逐步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渐渐消失于日常……
虽说时代更迭,万象更新,老古式的东西也自然有它老古式的道理。
就我所了解到的,吊壶烧水喝是最符合古人在中国传统茶道中所讲的:“泉水上,穿心佳”的原则,就是说,经过这种特殊构造,烟火“穿心”而煮沸的水,是泡茶所用的上等水,利于人体。这种古老的烧水讲究,也应该算是在这古老吊壶粗陶中得到了印证吧!
当然,吊壶也并非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比如:水有烟火味、无法清洗等等。
由于特殊的用法原因,吊在灶门前的吊壶,日积月累,无一例外的都是被烟火熏得乌黑发亮,以至于东山客家人用客家话戏称之——“乌该(鸡)麻”。因而才有了刚才老俗中所提到的,用以形容它的污黑,一种永远都无法洗净的黑。
对于我的基本认知来讲,至少是在我们东山客家片区,吊壶应该是有两种版本的,一种是带有孔洞的,便于“扯火”(吸火)的标准版,另一种便是用所谓的“秧田水壶壶”来代替的简化版。简化版虽说在结构上没有所谓的“孔洞”,但因其外型上的相似,以及大小接近的种种原因,也被拿作烧水之用,以至于我们所理解为它们两类都算是吊壶。严格地从最初生产出来的用途来讲,其实它们是不同的两种器物,不过,被我们这些不懂的后来人,不严格地归为了一类。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
过去,这种父辈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最平常用到的吊壶,几十年转眼间,到了今天,当人们再次遇见时,已然成了老一辈人对旧时农村生活,最朴实、最美好的烟火味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