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万个成语,大都是古人发明,为何近现代没再发明新成语了?
文 | 历史九点半
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汉语独有的表达方式,博大精深。它一般由4个字组成,每一个成语的背后,大都有一个故事或典故,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千百年来影响深远。
据统计,中国约有5万个成语,其中96%是四字成语。早在先秦时期,成语的应用就已十分普遍,而成语的发明也是在这一时期不断壮大的。此后两千年来,成语在不断丰富,但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汉语用词的完善,新成语的发明也越来越少了。
图:负荆请罪
当然,并非近现代以来,一个新成语都没有了,而是非常少,相比于古代时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比如用的比较广泛的近现代成语顺藤摸瓜、舍己救人、电闪雷鸣、出乎意料等,还有前几年出来的,得到认可的正龙拍虎,唐骏读博等成语。
除此之外,能算得上是新成语的,几乎就没有了。那中国5万多个成语,大都是古人发明,为何近现代很少发明很成语了?总结起来,主要有3个原因。
图:完璧归赵
一、语言环境的变化
成语脱胎于文言文。在纸张还没有发明的时代,文字记录大多以竹简、织锦为主,书写不但十分不便,而且耗材昂贵。因此,出于省钱省力需要,人们不可能把口语全部完整地记录下来,必须惜字如金,将口语经过一定的修饰,去繁书简,于是文言文就诞生了。
而成语相比文言文,更加的短小精悍,一般成语只有四个字,背后记载的典故却可能是几百字、几千字。正所谓四两拨千斤,这种便捷的记录系统,自然有利于传播,因此大大促进了成语的发展和使用。
图:滥竽充数
近现代以来,白话文逐渐取代了文言文,书写系统的变化,使得成语发明的土壤不复存在,因而新成语也就少了。举个例子,以前在竹简上刻一个字的时间,足够现在在电脑上打100字甚至1000字,因而人们不再需要惜字如金,就可以很快速便捷地记录事件。
二、文化从精英向平民阶层转移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属于精英文化。古时候,读书做学问是少数精英的事,知识垄断在精英手中,文化高度集中。而近现代则越来越不同,这就像互联网的发展,古代文化是中心化的,而近现代以来的文化,是不断的去中心化的。
图:亡羊补牢
文化从精英向平民阶层转移,意味着语言书写习惯也要为大众服务,要让更多人能写会读,更简单易理解。这也是为何近代文言文被抛弃的原因,因为它已经阻碍了了大多数人对知识的渴求。当书面用语越来越向口语靠近,就注定了文言文的土壤消失,新成语也随之消失。总结起来,就是文化的普及,社会的发展,让知识需要更直白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三、成语已经够多了
最后来说,中国5万多个成语,我们常用的也就几千个,和汉字一样,既然现有成语已经足够使用,足够表达清楚意思了,为何还要劳心费力去发明新成语呢?
图:现代成语“正龙拍虎”主人公周正龙
当然,以后可能还会有极少量的新成语出现,但可以预见,新成语的影响会越来越小,小到经不起时间的洗礼,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至于那些如今出现的网络四字用语,我认为那不是成语,只是昙花一现的快消词语,更不可能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