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清平乐》人物谱之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看晏相如何炫富

2020-04-25

晏殊是绝对的高产作家,宋祁说他整理成书的诗词就过万篇。 不过大多已失传,其现存诗、词、文,不过100余篇。

吴处厚《青箱杂记》记载了晏殊的一则故事:晏殊文章富贵,出于天然,有一次他看到李庆孙《富贵曲》中有“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的句子,忍不住撇着嘴评论说:“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

晏殊说越是像李庆孙这样诗文中充满珠光宝气、元宝钻石的,越不知道什么是真富贵。他自己每咏富贵,从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像什么“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等等。

晏殊有一次把这几句念给人听,完了满足得一塌糊涂,悠悠叹口气说:“穷儿家有这般景致也无?”

晏殊虽然没有学过心理学,不过话说得实在到位,一针见血。

看到有人撇着个嘴说晏殊看不起“穷人”,你可拉倒吧,中国稍有点品性的文人眼里的穷永远分两种,有人的穷是因为没钱,有人的穷是因为穷得只剩下钱了。

穷人家既不缺柳丝月色,也不少燕子梨花,风花雪月当然不会因人而异,但却会因人之心情而大大不同,你到底是胸怀“清风明月”还是“大饼油条”,有时候会战胜满腹锦绣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一门心思带兵打仗的石光荣,对自己那个有点儿小资的文工团员老婆褚琴总要求自己陪她看月亮就觉得特难以理解,私底下跟老战友发牢骚说:“你说月亮有什么好看的?要看还不如看烧饼,至少那玩意儿它扛饿。”

再来看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穷得一塌糊涂,家里吃了上顿愁下顿,天天喝稀粥勉强饿不死,直喝得一家老小一走路肚里就稀里哗啦、叽里咣当。

不过这位先生还特讲究仪表,人家有钱人出门前拿鞋油擦皮鞋,他也擦!这位老兄全身上下就一身“真皮”,当然没皮鞋擦,他是用家里“珍藏”的一块猪皮,把两片嘴唇擦得油光锃亮。

都是乡里乡亲的,走在路上少不得碰到熟人问:“吃了吗?”这是咱们中国人传统的礼貌用语,这位就把肚子一挺大嘴一噘:“吃的红烧肉,真油!”

在晏殊的眼里,“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的李庆孙跟这位“油嘴滑舌”的老兄差不多,眼里只有一块猪皮,根本就想象不到上流社会的猪能有多大的“油水”。

有历史学家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出身贫寒,所以当了皇帝后特节俭,有一次一位特关心领导的大臣提议要在他的御辇上用金子装饰一下,朱元璋听了连连摇头说不用金子,用点铜就行了。

和咱们现在某些十个指头上恨不能戴十二个戒指的同志相比,朱元璋真是不慕虚荣,然而这不叫节俭,关键是人家不缺这玩意儿,也不需要靠黄金来炫耀身份,这么点儿金子对老朱来说跟黄铜基本没啥区别。

朱元璋是历史上杀害功臣兄弟最不眨眼的皇帝,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典型,他可不是怕这些人抢他的金子,朱元璋之所以不惜一切代价滥杀无辜,就是因为“富贵”对他的刺激太大了。他不顾一切要保护的不是我们这些个凡夫俗子日思夜想的金银珠宝,而是作为皇帝的那种“真富贵”。

至于这种“真富贵”到底是什么,在这一点上,不客气的说,你我都跟嘴上擦油的那位老兄一样,就算让你放开了,天马行空般去想,都不可能想象得到。

“穷人作富诗”的故事鲁迅先生也说过,他说:“穷措大想做富贵诗,多用些金玉锦绣字面,自以为奢华,而不知适见其寒蠢。”

鲁迅先生讲过这样一个笑话——大热天中午,一农妇做事觉苦,叹曰:“皇后娘娘可舒服了,这个时候还是在床上睡午觉。醒了的时候,翻个身,只要手一伸,叫道……太监,拿个柿饼来。”

乡野村妇认为一只柿饼便是至上之美味了,此笑中实有泪,有百年沧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