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这四句话,很多人都误解了,看看其中有你吗?
《论语》是四书五经之一,是儒家最有代表性的一部经典,其中有很多的经典名句,千古流传,广为人知。但很多人并没有读过《论语》,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现象,误解了原来的意思。下面就分享四个常见的,最容易被误解的名句。
一、三十而立。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第二》,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的一生,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三十而立”的意思是,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确立了向圣贤学习的人生志向,经过十五年的学习,信心已经很坚定了,不会再动摇了。
孔子“立”的是做学问的人生志向,不是成家立业。但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把这句话当成成家立业了,如果到三十岁还一事无成,还没有娶上媳妇,还没买上房子,就感觉很惭愧,感觉自己还没“立”起来,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二、愚不可及。
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这句话,是称赞一个叫宁武子的人,他说宁武子这个人,国家太平时,就展示他的才华,很有智慧;国家混乱时,他就揣着明白装糊涂,就是俗话说的“装傻”。他的聪明智慧,一般人可以做到,但他装傻的功夫,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装傻,有时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所以这里的“愚不可及”应该是褒义词,是赞美的话。但我们平常经常当作贬义词看,形容一个人非常的愚蠢,这就脱离原来的含义了。
三、学而优则仕。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第十九》:“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把事情能够做好了,就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继续修身立德;如果学习好了,就要把这些学问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
这句话讲的其实是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但现在很多人误解了,认为读书做学问,就是为了考上公务员,为了做官。
四、父母在,不远游。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第四》:“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很多人都知道前半句,却不知道后半句,所以就误解了,认为只要父母在世,就一定要守在父母身旁,什么地方也不能去。
其实这句话,只是强调子女要尽到孝养父母的义务,父母在世的时候,尽量不要随便出远门,免得让父母操心,万一父母的身体有个三长两短,也无人照顾。如果有正经的事情要做,也不是不能出去,但是一定要提前跟父母交代清楚,并且安排好父母的生活起居,做到后顾无忧,这样就可以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