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保宁醋的几个历史真相!

2020-04-23

导语:保宁醋是阆中最早进入现代国际商贸领域并获得殊荣的地方特色产品,同时又是地方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今天的商业运作中,对一些由传说或纯文艺演绎而形成的宣传介绍或广告性的文字资料,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应该肯定的,但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史料、文献为据,将保宁醋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严谨地加以梳理、勘误和汇集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整理归纳如下,供大家研究订正。

1

索义廷之原籍存疑

在清代的中后期,四川有人把省内各地的名特产归纳总结,编成了到处流传的民谣,其中有:“潼川豆豉保宁府的醋……忠县产的豆腐乳……荣隆二昌出麻布”。证明这时保宁府所产的醋已经形成了地方名特产。从清代中期到民国时期的文字资料和历史遗存中,都准确地说明了是由索义廷将在山西学成的酿醋技艺带到阆中之后,充分地利用了阆中的水质、原料和嘉陵江水运的优势的结果。

但索义廷究竟是何地人?准确的来阆时间,许多人包括索氏后人的说法不一,1993年版《阆中县志》的记载是:“索义廷,明末人。保宁醋酿造的始祖,原藉湖南怀化。……明末清初,战乱频仍……流离转徒,历岳阳、汉口至山西太原,帮一蓟州人学酿醋,并安家落业。其后太原亦遭兵燹,又携家流落于河南、陕西、川北最后定居阆中”。

对这段文字,索氏十二代孙,原丝厂退休职工,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索长禄老人,当年即曾质疑“原藉湖南怀化”之说

他说:“索家在阆中后代繁衍不多,在清末和民国期间,只有醋房街和下新街水巷子两房人”。清末他的祖母在世时有定期回陕西咸阳菜子坝祭祖的习惯。同时还给他亲自看过一个毛笔恭楷书写,庄重折装的《路引》,详细写明从阆中出发,第一天宿烟峰楼,其后每天的行程路线,住宿地方都有说明,这个《路引》的原件在文革中被毁。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索长禄因公出差去咸阳时,还去询问过菜子坝,证实确有其地,只因无人知道和认识才作罢。但这说明索义廷在山西学成酿醋手艺之后,最后由陕西咸阳来阆中这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

2

身着官服之索家先祖画像

2002年10月6日,阆中市历史名城规划院院长马仕跃同志和我一道去醋房街原“索永顺号”老宅亲自察看了索氏后人保留下来的两幅古“中堂”的原件。画中俩老年夫妇,并肩正坐,头戴宽边帽,身着马蹄袖的标准清代官服,画中有“皇思饮赐”四字,可惜画面未落时间、主人及画师名字,所幸上面有毛笔恭楷的收藏记录:“民国十一年七世孙索体绪收藏"”。在对这“硬件”的解读中,我们考释了以下的问题:

1、画中的老年夫妇是索氏的祖先无疑,是清代的人也可以肯定,但他们身着清代官服的原由何在?画中人是索义廷本人还是后代中的当官之人?为此我们查阅史料得知,索义廷来阆时是个拖家带口的年纪不轻的手艺人,自己去参加科考,取“功名”释褐穿官服是绝无可能的;若是其子孙,我们详细地查阅了清代阆中各科考中的文武生员名单,不仅没有索义廷,而且连一个姓索的人都没有。第三种可能是,在清代一些地方小吏,如“把总”者流,因当差“公干”也可穿马蹄袖的“官服”,但在文字狱盛行的清代,画面上是不敢写“皇思钦赐”四字的。从《清史稿》中得知,清乾隆时即有花钱“捐官”的情况,为此推断这是索氏在阆中醋业十分兴旺、兴建“醋房街”财源极茂之时,花钱捐的“监生”资格,穿上“官服”以提高富有之后的社会地位,只此可解。

2、按收藏人所写的“七世孙”和民国十一年的时间折算;民国十一年即公元1923

年,所称“七世孙”按每25——30年繁衍一世(代)计算,索义廷来阆中应在公元1713-1748年之间,即在康雍乾移民填四川之时,也就是说是在“湖广填四川”时来阆中的。索氏醋业最红火是咸丰年间的索永顺时期,此时距民国十一年只六十来年,故索体绪又不可能是索永顺的七世孙,中堂里的老年夫可能是索义廷夫妇以后某一代先祖。

索义廷来阆中后的最大成功不是原封不动地将山西酸醋之法在阆中重复,而是在认真调查、研究了阆中的环境资源情况之后充分利用了阆中的优势,改山西醋主要原料高粮为四川小麦麸皮(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的“神酢法”便是用麩皮为主料)添加山西没有而四川盛产的大米,利用四川中药材丰富的优势及选厂址在阆中南门外的嘉陵江边,不仅当时水质优良,而且产品便于运销,使保宁醋名声大起,进而兴建醋房街,形成了阆中的一个名特产业。在促进阆中经济发展和进一步提高阆中知名度方面的历史作用,看来很有必要实事求是地加以研究和肯定。

3

金奖保宁醋究竟属谁家?

值得深思的是,由索义廷艰苦创业红极一时的保宁醋,到了清末因后人不求进取而衰落,座落在醋房街发祥之地的“索永顺号”所剩两房,在醋房全垮之后,一房改

作卖盘香、蚊香、兼营木材;一房改营柴、炭。子孙或给别的醋房打工或当“行户”(中介人)谋生去了。而这个时期下华街的徐氏、庞氏,南街、下新街的肖氏、郑氏、赵氏等等醋房,各家各自钻研自己的药曲配方和生产工艺、醋业依然兴旺。

据清末民初的档案资料,仅城内便有醋房20多家,年产醋5千多担,依然是阆中重要的产业。历史的重大转机是清末一批清醒的读书人接受了新思想,从“维新变法”到“实业救国”的道路上探索新路,他们中的杨君寿、箫泽根等便选择了开发醋业为“兴办实业”具体项目。

据箫泽根之嫡孙、肖善生老先生回忆:箫泽根等在兴办醋业之前曾先后到山西、镇江等地方去考察过“老陈醋和“香醋”,结果发现山西老陈醋酸而欠香,镇江醋香而欠酸。为此不惜用高薪挖聘各醋房“把式”(高级技工、匠师)、中药师,潜心研究开发“酸香兼备,食药两用”的新产品,并配合开设中药房,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开发出了有新技术含量的“更新产品”。

1915年美国旧金山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

因箫泽根与清末任过桂林知府、苍梧县令的杨君寿是儿女亲家,杨又与清末官僚,四川实业派首领周孝怀等有交往,这种“更新换代的保宁醋”便通过周孝怀在成都创办的“劝业场”这个渠道,广为宣传介绍,直至后来被送到巴拿马参加万国博览会。

根据这一线索,查询“成都劝业会”的史料而知,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中国四川展品,确是由该会在川组织、征集、评选后,与国际商贸规则接轨,注册商标、审定生产厂家,翻译印制产品介绍说明等之后才飘洋过海,统一送展的。在当时的交通、通讯条件下,这些工作,要花费一两年时间,阆中送展的除有“崇新长号”生产的“三鼎牌”保宁醋外,还有“泰丰丝厂”生产的“莲花牌”白厂丝。

该次博览会从1915年2月开展,10月结束,历时8个月,其间专家、商家,任其品评,

最后“三鼎牌”保宁醋获金质奖章;“莲花牌”白厂丝获四等奖。此后“崇新长号”便以此有注册商标的“三鼎牌保宁醋”区别于各家醋房以地域名称统称的保宁醋,从事经营活动。

上世纪50年代,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箫氏后商,肖时斋将“崇新长号”的生产经营资产和三鼎牌商标及生产工艺、配方等无形资产一道写成喜报贡献给了阆中县人民政府。经亲访当时的具体接收单位,工商科科长朱洪昌、主办干事田家顺两同志,他们均证实了当年亲手经办肖时斋等人通过公私合营,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历史情况。

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牌奖章

使人遗憾的是,原保宁醋厂曾寻访当年的金质奖章的原件多年,但未查出下落。箫氏后人称:“失于军阀混战”,而阆中有另一传说称:那块金质奖章是田家醋房,通过女婿、军阀杨森送去参展的,奖章在田家,但田家也拿不出实物来。据本地地域历史学者,百岁老人杨林由老师提供的资料表明,杨森随熊克武来阆中是民国十年(1922),而巴拿马博览会是1915年开的,当时杨森还不是田家的女婿。再查资料得知,成都劝业会组织四川展品的时间是1913、1914年,这时确证杨森在昆明讲武堂当学生,不仅还不是军阀,也还不可能娶田氏夫人,因此也就更不可能帮田家飘洋过海送展品,所以只是个笑话,但因已有文字资料流传,在此也不得不予以澄清。

纵观阆中醋业发展的历史,保宁醋能从走出县境到出盆地,再到走向世界,每前进

一步,都是准确、合理、充分地利用本地优势,增加了技术含量的结果。使人感悟到,任何一种产品,只有不断增加新的技术含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前进的要求。我们衷心祝愿,阆中最早进入国际商贸领域并获得荣誉的保宁醋,发扬传统,珍惜荣誉,不断创新,为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醋城增添新的光彩。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