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命真的是天生注定的吗?从国学宿命论分析,五读书的意义
人生之所以成功有,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修身之说,我们今天就读书论开始说起。
中华文明五千年,对文化的传承是根深蒂固的,对文化的渴望也是有目共睹的,为了子女成为龙凤,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管是城乡闹市,还是边远山村,各种辅导班,学前班,特长班诸如等等,比比皆是。但我们在让孩子接受教育的同时,作为家长往往疏忽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拼命也要让孩子读好书,其意义终究为何?
读书的目的何在,为什么要读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恐怕我们凡人没有这莫高的雄心壮志。大概都是读的满经论,货与帝王家的思想作怪,谋得一份好的前程(或是脱离贫穷地区)大概是所有天下父母认同的一个目标。而几千年的封建帝王思想,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度又是儒家思想入世的必经手段。一举成名天下闻,披红挂彩,三元及第,光宗耀祖的思想潜移默化在每个国人内心深处。
而恰恰是这种儒家入世的思想,对后世文化的现在发生的种种歧义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大多人由于教育背景的不同产生歧义亦可以理解。儒家入世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贫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这才是儒家思想的主要目的。入世只是文人救国,施展自己远大理想的手段。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但其一生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为如丘之好学者”。好仁不好学,其蔽(弊端)也愚;好知(智)不好学,其蔽也荡(狂放);好信(诚信)不好学,其蔽也贼(伤害);好直(直率)不好学,其蔽也绞(尖刻);好勇(勇敢)不好学,其蔽也乱(祸乱);好刚(刚强)不好学,其蔽也狂(狂放)。不学礼,无以立。是孔子对做人做事最好的诠释。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并不是读书的目的。我们现在都知道做事先做人的道理。我们现在处于知识爆炸的年代,但往往是学习知识为己所用,往往无视读书的初衷。这就是造成很多高知巨婴的原因所在。不懂如何做人,不知敬畏,不知感恩。受高等教育多年,知识很多但却没有文化。成为利己主义者(读书学习如此尤为可怕,关键还不自知)。
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拥有很多的知识,而是他拥有的文化底蕴,做人的道理。纵算有一时的春风得意,但终归不会长久。知识改变命运,读书塑造性格。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学习读书中领悟微言大义,从书中塑造自己的性格,完善检验自己的操守,每日三省吾身而终其一生,活到老学到老。 这才是读书的意义所在。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迫于对高生活质量的压力,读书反而成为为一种时间上的奢侈品。更追求零散的,片段式,碎片式的段子,视频等快餐式的文化现象。其实在你身边发生过的,使你迷茫的所有的事物的解决方法,在我们国学经典中都有解决办法,以镜为鉴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知书而达理,礼成而修身,成家以立业,兴业以安邦,邦兴则国盛,国盛则民强,民强天下太平。读书使人内心强大;读书让你能更好的了解和原谅一切 ;读书会让你更懂得敬畏和谦逊;读书能参悟天地,道法自然。而这才是我们读书的真正目的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