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人情冷暖,刘庭琦《咏木槿》感怀:莫恃朝荣好,君看暮落时
对于人类生命而言,流传甚广的是三大富有哲理的疑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自从人类开始学会思考之后,无数哲学家、思想家、诗人等等,都倾尽一生去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然而,令人感到非常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为止,仍然没有人能够给出标准答案。
人生旅途,总是有那么一段距离,使我们感觉到沉重,觉得比任何时候都要显得漫长。那么艰难与煎熬,都让人好想放弃却又偏偏心有不甘,唯有咬紧牙关挺直胸膛,肩担风雨再走一程。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变好,那些磨难都将成为旌旗之上的点缀,衬托着取得的辉煌成就,使之显得更加明艳。
沧海横流,岁月变迁,时光仿佛手中沙,总是难以把握,总是在不经意间,就消失得干干净净,空使人惆怅,徒让人悲伤。
《咏木槿》
【唐】刘庭琦
物情良可见,人事不胜悲。
莫恃朝荣好,君看暮落时。
刘庭琦是唐开元时人,其人的详细经历已经不可得知。《旧唐书》载其曾经做过万州尉,因为违反圣禁,与岐王数次相聚饮酒赋诗,被降职为雅州司户。后来的情况,便杳无人知,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全唐诗》载其诗四首,风格迥异,其中诗句也有可观之处,特别是此首原名《咏木槿树题武进文明府厅》,较为出名。
这是一首毫无疑问的咏物诗,根据原诗题目可以得知,诗人肯定是有感而发。木槿树,是一种常见的园林植株,正因为可以朝夕相处,旦暮相见,所以大家对它的习性应该是非常熟悉。如此以来,便为诗人拿此物入诗抒发自己的感怀奠定良好基础。
或许,根据原来的题目,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一场“戏剧性”的画面出来:诗人去拜见太守大人的时候,有可能遭到了一番冷遇,也有可能是双方交谈之际,恰好看见庭院之中的木槿树,于是感慨万千,落笔成诗,以此纪事,转而嘲讽。总的来说,托物以明事理,在此诗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诗题里的明府,是自汉魏以来对太守的称谓。
开头两句“物情良可见,人事不胜悲”,直接把诗人的悲愤心情表达出来,可谓直抒胸臆,有鸿雁秋鸣之悲情。物情,事物通常情况之下的变化状态。这里的内心喟叹非常直白,只有亲身经历过事物的一系列变化,才有可能理解到其中的若干道理,果然,人世间最令人感觉悲伤的,正是古人所说的:“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经一事,难长一智,诚然矣!
诗人在这里,把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衔接之处毫无缝隙,显得十分自然妥帖吻合。从此点之上,亦可以看出诗人当时内心深处的领悟之深厚,可以说积累到了不得不倾述的地步。当提笔作诗之时,这种感悟顿时顺势而出,落笔成句,一切都水到渠成,没有半分矫揉造作之态。这些,正是诗人宝贵的人生阅历,非如此,难成诗。
当看见这句诗的第一眼起,忽然想到孟浩然诗作中的名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与诸子登岘山》)。这些平凡的道理,深刻地指出人类自身陷入的困境,在朝代更迭、家族兴衰之间;在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之际,没有哪个人能够逃脱得掉时光的无情摧残。也许正是这般,相隔无数年的光阴,诗人们却不约而同地生发出来相似的感叹。
末尾两句“莫恃朝荣好,君看暮落时”,笔锋一转,从内心发出的感觉回归眼前所看到的现实事物身上。你不要有恃无恐,以为自己可以永远保持着朝阳般的美好与鲜艳,你且稍微等待一二,再用心去好好地观看太阳降落西山之时,所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杨文奎《儿女团圆》),你要牢牢记住这个道理!
事实上,这种艺术手法,在汉乐府中的诗篇里,常常都可以发现,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长歌行》)。这种充满勃勃生机的描述内在里透露出来对生命无常的担忧之情,亦是整个人类都会面对的普遍现象。诗歌作为一种语言和思想都要求非常高度凝练的艺术形式,通常好的诗歌无不如此。
本诗中,诗人通篇固然有些语重心长,然而皆是发自肺腑,非亲身经历一番人生诸多磨练,根本不可能提炼出来如此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但是,他并没有故作深沉摆架势,而是用非常形象的描写与内心感悟两相紧密结合,作出高妙的艺术概括,从而避免了枯燥地讲解大道理。正是基于此,本诗方显得意味深长,颇耐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