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杜甫抨击唐王朝社会黑暗,为什么被称为现实主义、爱国主义诗人?

2020-04-17

最近杜甫老先生再一次在网络上火了起来,名字屡次与一位当代作家相提并论。本人不才,深为杜甫老先生感觉不值,既然杜甫不能出声分辨,我就试着说几句。

(杜甫)

【大唐盛世,杜甫是失败者】

杜甫一生仕途坎坷,进士考试屡考不中,靠诗文有了一些名气,先是国家分配成为一个地方基层公务员,杜甫不喜,“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于是就改授到长安,但同样是基层公务员。

这时是天宝后期,正值唐王朝盛世巅峰,但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为相十余年,政治风气败坏,各种社会矛盾开始凸显。

杜甫也年过四十,已经没了当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连老婆孩子都养不了,小儿子活活饿死。

杜甫是有机会的,唐代官员待遇不低,哪怕最低级的官员养活老婆孩子也没问题。杜甫还是个官二代,父母都是名门之后,家庭条件不差,能让自己儿子饿死,只能说杜甫不顾家,而且可能有些乱花钱的恶习。

与杜甫相比,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起点也不算高,靠当官实现了财务自由,一生富足,还在洛阳买下大宅子。当然,白居易进士出身,升官速度比较快,但杜甫要是好好干,衣食无忧还是没问题的。

杜甫的悲惨境遇更多的是由于个人原因,心高气傲、目中无人,不能从基层实际工作岗位上脱颖而出,怨不得别人,更怨不得社会。

【会写文章不代表能做实事儿】

也许有人会觉得一个基层公务员的岗位对杜甫是屈才了,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点点行政性事务工作,几个十几个周边同事,这些都不能妥善处理好,谁敢放心把数万、数十万百姓乃至国家大事交到这样人手中?

文学上的名声,不是被破格任用的决定性条件,如果会写文章就能当高官、宰相,岂不是对那些扎扎实实做基础工作的实干家的不公平?

对于掌权者来说,一手好诗文与会下棋、会画画、会唱歌跳舞一样,并不代表此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依靠文名进入上层考核视线之内,有一个基层公务员身份,在此基础上得以施展才华,就已经比平常人多了很多机会了,这种情况古今相同。

这时的杜甫,已经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清醒的认识,未到五十已知天命,不再试图通过仕途实现一生抱负,而转变为“公共知识分子”,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诗句抨击社会不公,也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表达自己矢志不移。

这里,“公共知识分子”取其本意,是褒义词,而“公知”是现代某些知识分子的特有称呼,已经臭大街了,切切不可混淆。

如果人生到此结束,对杜甫的盖棺定论就是:成长于大唐和平年代,曾被政治风波波及,游离于权力中心之外,忧国忧民,以文字抨击各种社会不公。

其他就没了,和平年代无法考验人性,也无法充分证明面临生死选择时是否能够初衷不改。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临近五十岁的杜甫可能会开始顾家,开始努力经营自己的官位以维持家人生活,或者用自己的名声弄几套别墅,这并不难,大诗人、大作家任何时代都是有特权的。留下的诗句更多会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之类的美好句子。当然,如果仍然一直清高,也不敢保证会逃离“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命运。

【时代给了每个人选择的机会】

但就如现在的新冠病毒一样,安史之乱给了杜甫这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和平年代都做不好实事儿,战乱年代杜甫仍然没有力挽狂澜、救国民于水火的本领,另一位盛唐诗人高适就尝试了一把,结果一塌糊涂。高适换成杜甫,也不会有其他更好的结果。

杜甫也想改变命运,从长安西行灵武投奔了唐肃宗,并被任命为右拾遗。右拾遗虽然只是个从八品上的小官,但毕竟是天子近臣,又可以名正言顺的提建议,唐代不少高官都是起步于此。

说句题外话,后来杜甫到蜀中,资助他生活的严武给他谋了一个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位,从六品上。所谓检校,就是有级别有俸禄但不去就职,纯粹的名誉职务,这也是杜甫一生当中的最高官位。

前几天网上有人说“杜甫身为朝廷重臣安史之乱时写了三吏三别”长篇大论如何如何,当时我不愿多评价,只是问了一句“杜甫什么时候当过朝廷重臣?”

有些人为了让自己的文字更能蛊惑人心,就是靠这些胡编乱造的东西吸引眼球。

(李白、杜甫、高适)

所谓一言兴邦岂是易事,文人一句话造不出原子弹,一群文人也不能消灭安史叛军。唐肃宗的宰相房绾不懂军事,与叛军交战失败,损失不小要被免职。杜甫却上书劝谏,理由是房绾大儒,应该多给一次机会。

这是在打仗啊,有功则奖,有过则罚,军中无奖罚还能打胜仗?再给房绾一次机会再让数万大唐士兵葬身敌手?打仗是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工作,管理国家同样如此,并不是毫无经验仅凭热情就能做到的,只会耍嘴皮子更是不行。

不是我批评杜甫,杜甫这样的文人,除了写诗之外,其他方面真的不行,做不了实际工作,又没有大局意识,还老觉得自己受政治迫害、被排挤。

这些人或者是能做实事儿,或者学之后元稹那么不要脸、会钻营,都不至于穷困潦倒一生。再拿高适举例子,安史之乱后高适两个月就从八品升到五品,后来又当了几年剑南节度使,负责蜀中边防重任,结果“师出无功,而松、维等州寻为蕃兵所陷”(《旧唐书》),空有名声,对国家无益。

文人的文字能够打动人,但对于国事,还是需要专业人员和实干家。

既然无用,杜甫就被唐肃宗打发出去,继续当地方上的基层官员,后来杜甫自己不干了,到蜀中投奔了朋友严武,这才有浣花溪草堂生活的几年。

(《石壕吏》)

【杜甫没有选择逃离“黑暗”】

如果换成别人,自己得不到皇帝赏识,奸臣当道,又没有优厚待遇保证生活质量,不如索性离开,逃离“黑暗”去投奔“光明”。

这样的人还能有一套相当自洽的逻辑,社会这么黑暗,国家有这么多问题,尤其你大唐对我不公,这个国家不值得我去忠诚,不值得我去热爱。

当时安史叛军声势浩大,单纯从军事角度上看,谁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并不清晰,甚至说大燕有新朝气象也毫不为过。

杜甫这段时间生活确实艰辛,一家几口衣食无着,需要杜甫这个大诗人亲自动手砍柴,采摘芋头、橡栗充饥,子女有数人被饿死,直到后来到蜀中投奔严武后才开始有所好转。嗯,也许杜甫家也有一条老狗需要仆人洗澡。

如果杜甫去投奔大燕,至少五品官正厅级起步,然后再发表一些抨击大唐社会的诗作,素材有的是,还都是实事求是、亲眼目睹,杜甫在大燕必定机会多多,金银财宝更是不在话下,大燕皇帝闲暇之时可能也会给杜甫授予什么文学奖之类的奖励。这也就是杜甫之前官位太低,如果在大唐杜甫就是厅级干部,去了大燕起码三品官,就有机会拿和平奖了。

而且投奔大燕的目的也是为了救国救民,仍然可以继续当“良心”、“脊梁”。

(《潼关吏》)

【这才是杜甫】

就是这段时间,杜甫完成了《三吏三别》、《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著名诗篇。

其中有: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是苦难,是问题,爱国的批评者对问题从不隐晦。但杜甫诗作当中,更多的是: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这些是希望,是决心,是对胜利的渴望。

(《兵车行》)

随着战局发展变化,杜甫诗中一直在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国家民族的热爱:

战争初期,“国破山河在”,有忧伤更有希望,国家残破但山河犹在!

战况胶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颠沛流离,但家国情怀矢志不移;

战争胜利,“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七年国难,一朝得到胜利的消息诗人喜极而泣,对于杜甫来说,这不是灾难的结束,而是国家、百姓的胜利。

这才是爱国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诗人,不会让自己承受的苦难和不公凌驾于国家民族之上,并未被时代的尘埃压垮,这样的人,才能算得上“良心、脊梁”。

有些别人,他们的作品中看不到这些,不用细究每一个细节,通篇只看到“怨毒”。

别再拿这样的人和杜甫比了,好么?

我个人非常欣赏近期网上流传的一句话,大意是“有些人降下红旗来缅怀逝者,有些人提及逝者是为了降下红旗”,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别人是猜不透的,只能闻其言、观其行,看实际言行。我们这些旁观者为这些事情磨嘴皮子更是不值得,还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让历史、让我们的后人去评价这段历史和其中的人物吧。

最后还是用杜甫诗结束,“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不怎么骂人,但这句很带劲儿,看看将来这句话落在谁身上。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