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李白的求职信,初读只觉他狂得无法无天,再读却感受到了心酸

2020-04-15

李白,是唐代彪炳千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文,洒脱飘逸,似信手拈来,却回味无穷。然而,像历史上的大多数文人一样,李白的一生也非常坎坷。他在二十五岁的时候离开四川,长期漫游。唐玄宗天宝元年,被召入京,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的礼遇。不到两年,就又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的时候,他抱着平乱的心志,成了永王的幕僚。唐肃宗至德二年永王败,李白也受到了牵连,被流放到夜郎,后来遇赦东返,却在不久之后病死。

李白的一生,满腹才华,才没有用武之地。他三十多岁的时候,还没有谋生之所,他听说荆州长史韩朝宗喜欢推荐有才之士,便给韩朝宗写了自荐信,希望能得到韩朝宗的推荐,那么,在这封求职信中李白都说了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一千多年前的求职信。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在这封信的开篇,李白道出了自己写这封信的原因,因为他听人们常常在一起议论,“人生就算不能被封为万户侯,也一定要结识一下韩荆州”。为什么人们如此的敬仰韩荆州你呢?因为您有周公的风度,握发吐哺,接待贤者的美名。所以,天下的豪杰俊才,都愿意来到您的门下,一经您的接待,他们就能身价倍增。您不因为自己富贵而骄傲,也不因为他们贫贱而轻视天下学士。我,李白,就是那个可以脱颖而出的毛遂。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这一段内容,是李白对自己的介绍。我,李白,一介白衣,十五岁爱好剑术,拜访了许多地方长官,三十岁诗文有了很大的成就,屡次拜谒朝廷中的卿相。虽然我的个子不高,但是我的雄心万丈。王公大臣们都夸赞我有气节,有道义。这就是我的过去。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这一段内容,李白设想了如果自己被韩荆州重用后的情景。只要您能接纳我,用盛大的宴席接待我,听我纵情畅谈,那么我就能日试万言,我能像袁虎一样,靠着马背,手不停笔,一会儿就能写成一篇文章来。人人都说大人您是评价文章的主宰,权衡人物的权威,您又何必吝啬门前的一小块地方,不让我扬眉吐气,奋发昂扬于青云直上呢?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接下来,李白举了几个例子,东汉的王允任豫州刺史,还没到任就举荐了荀爽,到任后又举荐了孔融;西晋的山涛,任冀州刺史,考查选拔了三十多个人,有的担任侍中,有的担任尚书;韩荆州您,也曾经举荐过很多贤士,比如严协律,崔宗之,房习祖,黎昕等等。如果您能举荐我,以后您如果有危难之时,有用得到我李白的地方,我一定为您效命。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这一段内容,李白再次介绍自己的才华,我常年写作,早已积累成了长长的卷轴。本来想拿过来请您过目,又怕雕虫小技,不能受到大人的赏识,如蒙眷顾,大人愿意看看我的拙作,我回去毕恭毕敬地抄写了,然后再给大人送过来。就像青萍宝剑,结绿美玉,能在薛烛、卞和手里提高价值意义,我希望能得到大人的赏识。

李白的这封求职信,初读能感受到李白满满的骄傲,甚至有些狂得无法无天,他说自己“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说自己写文章可以“日试万言,倚马可待”,还将自己比喻成宝剑中的青萍,美玉中的结绿。

然而,再读一遍,我们却又能感受到李白潜藏于字里行间的心酸,已到了而立之年,却并没有可以谋生的职业,虽然满腹才华,却没有用武之地,他只能将这位有权力推荐自己的韩荆州,夸成了一朵花,说“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说他就像握发吐脯的周公,就像前朝举荐贤士的王允和山涛。

然而,结局是什么呢?李白的这封求职信,并没有得到韩荆州的认可,他并没有因此推荐李白。一千多年的岁月过去了,李白成了尽人皆知的伟大诗人,哪怕是三岁孩童,都能背上一两首李白的诗。韩荆州呢?如果不是因为李白的这一封《与韩荆州书》,又会有几个人知道他呢?

然而,也正是这样的结局,才更让我们为李白当时的刻意恭维,而感到心酸。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