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柴庄遗址发现罕见人祭遗存 商晚期或有“冢人”“冷藏室”等现象
遗址航拍图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大河网讯(河南日报记者温小娟)在商代,通常拿什么来进行祭祀?祭祀的礼仪有哪些?作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聚落,济源柴庄遗址最新考古发现中有高等级墓葬、夯土基址以及牲畜祭祀坑和甲骨文记载的罕见人祭遗存,为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形态及礼制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和学术价值。
“当前,大家最关注的就是这具呈跪姿、双手交叉放在胸前的人祭遗存,其形态能够跟甲骨文记载对照,在全国实属罕见。”4月13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济源柴庄遗址发掘项目负责人梁法伟向记者展示济源柴庄遗址考古发掘照片时说,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记载有“社、示、坛、坎”四类祭祀活动,其中的“坎”,指的就是将人或是牲畜放在坑中祭祀的方式。
梁法伟说,人祭在商代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在殷墟、郑州商城以及偃师二里头和偃师商城等夏商遗址中都曾发现有不少人祭遗存,但多为躺姿,或是完整人骨,或只有身体的某一部分。
值得关注的是,该处遗址还发现了晚商时期排列有序、呈南北向的高等级墓葬、夯土基址、祭祀坑等。高等级墓葬旁边还发掘了一处房址,但周边发掘区域却少见人类日常生活痕迹。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王豪推测,这可能与《周礼·春官》中记载的掌管墓地的“冢人”有关,或许在商代就有“冢人”的存在。
另外,在北区墓葬南侧还发现有建造考究的水井,约9.7米深,上部有夯土井台。从发掘情况看,未发现和取水相关痕迹。“既然不是取水用,那是不是具有冷藏的功能?按照文献记载,周代贵族的祭祀或宴会,盛夏时,无论肴馔还是饮料,都要用冰块来加以冰镇。”王豪说,一般文献记载都是后世记载,那么是否在商代就有了“藏冰”“用冰”风俗呢?他们是否将水井作为“冰窖”,冬天将冰块储存起来,等到夏天时拿出来使用?在接下来的考古发掘中将朝着这个方向进行论证,对当时社会礼制及整个墓葬制度深入研究。
柴庄遗址位于济源市天坛路街道办事处柴庄村。2019年3月起,为配合济源市延庆外国语学校、商住楼等两个基建项目,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6000平方米。经调查和勘探确认,柴庄遗址是一处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聚落遗址。
“这个项目可以说实现了考古发掘保护和基本建设的‘双赢’。”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介绍,柴庄遗址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是商王朝经略晋南的要地,是文献记载的周伐商的必经之地。目前,该遗址延庆外国语学校部分已进行原址保护,商住楼项目的建筑用地改为文化用地,将来可能建成考古遗址公园惠及广大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