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汶川地震时,秦陵博物馆发生一件事,让人知道兵马俑的神奇之处

Image 2020-04-11

2008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5·12”大地震,给华夏民族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当时,距离汶川县500多公里的陕西秦陵博物馆,也有强烈的震感,但地震后发生了一件事,让博物馆的专家感到十分惊奇,同时也知道了秦朝工匠的厉害。究竟是什么事情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74年3月的一天,骊山镇村民在秦始皇陵附近打井灌溉,结果就挖出来几件破碎的陶俑,后来经考古专家们发掘鉴定,确定是秦始皇陵的随葬坑。一直到7月,专家们经过讨论,决定对该随葬坑进行深入的发掘研究,由此也拉开了秦始皇兵马俑的考古序幕。从1974-1977年,考古专家们发掘了1号坑,出土8000多件兵马俑,不仅兵种齐全,而且千人千面,仿佛就是一只活生生的军队。不过可惜的是,兵马俑基本都是碎裂的状态,完好的实在找不出几个。

造成兵马俑碎裂的主要原因是时间太久,泥土的重压,以及自然的水解风化,毕竟兵马俑在地下埋了2000多年,因此考古专家们在发掘的时候,全都小心翼翼,清理出来的兵马俑80%都不是完整的,故此,修复兵马俑就成了一项极其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面对2000多年前古人的杰作,如果修复不好可就算是“失职”了。

据资料记载,兵马俑的修复工作在1978年正式启动,也就是一号兵马俑坑发掘完成之后。当时的修复条件十分艰苦,缺少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就不说了,关键是人才严重不足,导致修复进度一直缓慢。在修复前,专家们对发掘回来的兵马俑残片分类,比如上肢,下肢或者头部等,然后再判断一件兵马俑残缺的程度,比如残缺了三分之一左右就优先修复,如果残缺大于三分之二,就先暂时保存起来不修复。

一开始,专家们选择从脚开始,然后一点点往上修复,但是发现兵马俑总是站不稳,于是就选择从中间开始往两头修复,即先固定兵马俑的整个腹部,然后上下“两头开工”,不仅提高了修复效率,而且也更为牢固。就这样,兵马俑的修复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虽然修复一件兵马俑需要3-5个月的时间,但是专家们却始终以蚂蚁挖山的精神在坚持,因此我们去兵马俑参观的时候,才可以一睹这千年前地下军队的英姿。

到了2008年,一场让人意想不到的灾难袭来,汶川地震爆发了。

据秦陵博物馆的专家回忆,地震发生时博物馆有很明显的震感,许多人也都第一时间冲出了办公室。几分钟后,震感逐渐消失,一部分专家急忙去了兵马俑的修复区,因为他们认为在这样强烈的震感之下,修复好的兵马俑肯定都震倒摔烂了。但结果却发现,兵马俑在地震中只是位置发生了几厘米的偏移,没有一件倒地,更不要提被震碎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回事呢?难道兵马俑是一种自带抗震的神奇文物。

专家们经过研究,还真找到其中的秘密——重心低。正常来说,如果要制作兵马俑,重心的位置一般都在中间,但秦朝工匠在制作兵马俑的时候,特意将陶俑腹部以下做得很厚实,也就是用料多重量大,因此就让整个兵马俑的重心降低,这样便提升了兵马俑的稳定性,然后再搭配上一块厚实的底板,进一步增强了稳定性,也就使得它们能在地震中也稳如泰山一般。

专家们都对秦朝工匠佩服不已,可见每一件兵马俑都是古人的心血之作,因此也更加坚定了专家们要认真修复好兵马俑的决心。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设备,充实到了修复工作当中,不仅提高了修复效率,最关键的是,还有一大批年轻的技术专家们,都爱上了修复兵马俑,他们都有一颗要为国家多修文物,巧修文物,修好文物的决心。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