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嚯,江西史上最早的“福布斯榜”!

2020-04-11

1926 年

北洋军阀刘宝题兵败路过景德镇时

强行向景德镇商会

征收 100 万银元充当军饷

商会紧急商讨对策

无奈只得在全镇富户中按财产多少的比例

分摊这笔巨款

正是这次 " 借饷 "

催生了江西史上最早的富豪排行榜——

" 三尊大佛 "、

" 四大金刚 "、

" 十八罗汉 "

更有趣的是,这三者之首又都是被称为 " 都帮 " 的都昌人,更增添了故事背后的传奇色彩。

都帮旅景

景德镇曾被称 " 都昌人的码头 "

历史上

都昌人对景德镇的

贡献有目共睹

景德镇也被称为

" 都昌人的码头 "

据说每四个景德镇人中就有一位都昌人,每两个陶瓷从业者中有一位都昌人。原景德镇市政协文史办公室主任、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理事陈海澄称,新中国成立前,景德镇的陶瓷行业被都(昌)帮、徽帮以及杂帮所把持。其中,都帮人多势众,控制着圆器业、挛窑、烧窑等咽喉行业。

有这样两句民谣流传甚广:

十里长街半窑户,

赢他随路唤都昌。

而清人郑廷桂所作的《陶阳竹枝词》,也记录着当年都昌人在景德镇的盛景:" 蚁蛭峰窠巷曲斜,坯工日夜画青花,而今尽是都鄱籍,本地窑帮有几家。"1962 年,省历史学会曾对此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自乾隆年间起,葬于景德镇的冯、余、江、曹等七姓都昌人达千人以上,而殁葬在都昌本土的旅景者更远超此数。

据 1994 年出版的《景德镇文史资料 · 第十辑》记载,而地处鄱阳湖畔的都昌,人多地少,老百姓遇到天灾人祸便苦不堪言,地理环境的劣势让都昌人纷纷选择外出谋生,距都昌百里之遥的景德镇便成为他们的首选目的地。为此,最初来到景德镇的都昌人多为破产农民,以卖苦力为生,为人推车撑船;掌握了一技之长的都昌人,则当起了木匠、裁缝和泥匠。

此后,都昌人逐渐控制了景德镇的补窑业、满窑业,并渗透进画作行、成型行以及窑厂行等行当。站稳脚跟的都昌人开始在景德镇兴建书院,组建同盟保护自己并对抗其他帮会,并发展为聚集千余家大中小窑户的三窑九会、四窑九会,控制了景德镇的烧窑业与圆器业,于清代时实现了史无前例的瓷业大垄断。

旅景都昌人,不但对景德镇瓷业作出巨大贡献,而且留下了许多精彩的传说。其中,最让老镇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 " 三尊大佛四大金刚十八罗汉 "。

富户之最

" 三尊大佛四大金刚十八罗汉 "

" 三尊大佛四大金刚十八罗汉 "

实为景德镇瓷商财富排行榜

而说起这份财富榜

又不得不提北洋军阀刘宝题

1926 年,北洋军阀刘宝题被北伐军赶到了景德镇。刘宝题原打算经景德镇往祁门、屯溪方向撤向浙江。败兵过境,见景德镇竟是这样一个繁华的大都市,于是心动了。

刘宝题把景德镇商会会长吴瑶笙召到驻地,提出" 借饷 "。

吴瑶笙是个厚道人

明知道刘宝题有借无还

还是硬着头皮问:

刘司令要借多少?

刘宝题伸出一根胖指头

吴瑶笙:一万?

刘宝题摇摇头

吴瑶笙:十万?

刘宝题又摇摇头

吴瑶笙咬紧牙关,

狠狠心问:一百万?

刘宝题:就一百万银元!

吴瑶笙愁眉紧锁。

刘宝题又说:

必须三天内交清,否则 ……

吴瑶笙:否则怎样?

刘宝题:否则我就管不住我的兵。

吴瑶笙心慌意乱,深一脚浅一脚赶到商会,紧急召集全镇工商户和财东联席会议,商讨筹款事宜。经过商议,参加会议的工商户和财东均同意按资产多少来分摊。

会议通宵达旦,众人经过一天两夜的评定,终于拟出了一张名单。后人根据名单排列顺序的先后,

将资产 50 万银圆以上的称为 "大佛"

30 万以上的称为 "金刚"

10 万以上的称为 "罗汉"

据《景德镇瓷录》记载,代表景德镇富户之最的 " 三尊大佛四大金刚十八罗汉 ",都昌人就占去了 13 个名额,都从事制瓷业。其中,有 " 大佛 " 余英泾、余旺青;" 金刚 " 冯承就、余略盛;" 罗汉 " 王家琨、刘世机、刘径道等人。此外,徽州财东占 8 名,6 名开钱庄,1 名开药店,1 名卖南货;抚州 1 人,从事制瓷业;乐平 1 人,从事油坊加工业,另有 2 名瓷商分别来自广东和湖北。

三尊大佛、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三天内筹集了 80 万银元。刘宝题要翻脸。吴瑶笙说,短时间实在难以凑足如此多的现金。刘宝题也不听解释,将吴瑶笙扣为人质,随败军一同撤走。途经景德镇市郊四周里菜园,吴瑶笙急中生智,连呼肚子痛,并从手推车上滚落到菜园地里装死。

当时军情非常紧急,刘宝题为了敲诈景德镇财东,耽误了三天,北伐军已经追到了屁股后面。士兵只顾逃命,无人理会吴瑶笙。

吴瑶笙这才捡了一条性命,逃回了景德镇。

勤俭节约

家财万贯却 " 木板旧房度一生 "

近百年来," 三尊大佛四大金刚十八罗汉 " 的传奇故事,在景德镇流传不息。令人好奇的是,在这份代表景德镇富户之最的 " 富豪榜 " 中,旅景的 " 都帮 " 为何能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又是如何掌控景德镇瓷业的?

据《景德镇陶瓷词典》的作者石奎济分析,都昌人是在明朝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后,才开始大规模地涌进景德镇。这些背井离乡的都昌人,大多都是破产的农民,他们能够 " 负重 " 在景德镇生存下来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起码有一点是必须的,即都昌人的 " 吃苦节约 " 精神。

事实上,后来形成的 " 都帮 ",也确实继承了先辈们的这种精神。比如,景德镇 " 三尊大佛 " 之首的余英泾,这位拥有万贯家财的巨富,竟然是 " 两件长褂穿一世,木板旧房度一生 ";在生产管理上,要求 " 勤俭节约、减少浪费 ";其厅堂挂有 " 黎明即起,洒扫清除 " 的条幅。" 四大金刚 " 之首冯承就,在学徒期间 " 工作勤恳吃苦耐劳,对 " 烧窑业各行业业务精通 ",成年后 " 省吃俭用,勤俭持家 " 阎。再比如 " 十八罗汉 " 之首王家琨在拥有不菲财产的情况下,其妻竟然 " 白天亲自下厨房烧饭、养猪,晚上经常擂料到深夜 "。

而创新进取的精神,也是 " 都帮 " 发迹的关键。明末清初时,景德镇本地人的制瓷技术是不外传的,都昌人想突破这种行规并染指瓷业,就必须创新进取。比如," 补窑原为本地魏姓专业,魏姓带了两个徒弟,但徒弟没学会,师傅就早逝了,技术失了传,于是都昌人就试着干起来了,进而由补窑而挛窑又挤进了满窑行渐渐地控制了满窑行 ",还成功地插手 " 匣砖行、画作行、成型行、及至窑厂行 "。在关于旅景谋生的都昌人及 " 都帮 " 材料中,这种创新进取精神随处可见。

此外," 都帮 " 还十分注重 " 诚信经营、和气生财 "。比如,余英泾做生意最讲信誉二字。销出的瓷器,什么样的货卖什么样的价。客商谈生意,不论生意成否,他都要热情接送。而白手起家的余旺青也是如此,他 " 遵守商业信誉 "," 信守业务合同,具有高尚的商业道德 ",同时能 " 保证产品质量 "。

见义疏财

都昌会馆设 " 福缘社 " 专事公益

景德镇当地人能接纳 " 都昌 ",还与 " 都帮 " 的见义疏财和积德行善有关。据相关史料记载," 都帮 " 非常重视慈善公益活动。比如,都昌会馆 " 设置义渡 "、" 为死难者施舍棺具 "、" 举办本镇民众卫生事业 "、" 赈济灾民 "、" 办学校、兴教育 " 等。

同时,都昌会馆还专门下设 " 福缘社 ",从事社会救济,举办公益事业。" 金刚 " 冯承就对 " 镇内所有公益事业,他都乐意资助,带头募捐办学、修路、修桥、修沟 "," 公益事业,能慷慨解囊,尤其就荒灾连年时期,更为同情乡民 ";窑户余旺柏 " 见贫困者为之衣食棺葬,无所惜。镇创办小学及公局会社,必首捐巨金 ";瓷商冯宗旺 " 慷慨好施与,有朋之有急难,以及地方公益等事,有请于君者,立应之无难色 "。

此外," 都帮 " 非常重视 " 同乡亲情 "。万历年间都昌籍人在民窑业中已取得优势,并自成一帮,清朝出现了金兰社,后来演变成都昌会馆。都昌会馆建立时,直接表明其宗旨就是 " 为了防范异乡或行外的欺凌,并为同乡同行的狭隘利益服务 "。具体说就是 " 敦睦乡谊避免同乡竞争,保证获利 …… 沟通商业信息,交流商业经验 …… 调解经济矛盾,仲裁商业纠纷 "。

后来,几乎每次会馆的重建,都要强调这个宗旨。蕴含其中的 " 同乡亲情 " 表明都昌人找到了共同点,并因此而成功地团结在一起。任何损害这个集体利益的行为,都会导致 " 都帮 " 群起攻之。比如,金兰社地盘官司、1927 年都乐械斗等。在这些矛盾与冲突中," 都帮 " 显示了强烈的宗派利益至上意识,而这种宗派利益至上意识,往往使得各种冲突多以 " 都帮 " 的胜利而告终。

来源: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石鹏

编辑:吴雅琴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