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有没有文字,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刻符”,或揭开了真相
作为中国历史叙事中的第一王朝,夏朝一直是国人魂牵梦绕的朝代,但夏朝又如梦如幻,神秘莫测,至今未能被人揭开面纱,只能透过一些疑似遗址勉强一窥芳容。
在夏朝诸多神秘之中,最让人着迷并希望解开的是:夏朝有没有文字,到底是什么文字?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的“刻符”,或揭开了真相。二里头遗址是不是夏墟,如今还有一定的争议,本文不讨论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二里头遗址应该就是夏墟,代表了夏朝。
考古推测:甲骨文之前还有更古老的文字
一直以来,西方学界普遍认为,中国在甲骨文之前无文字,只有一些“没有意义”的刻符。然而,按照一般文字演化规律,作为成熟文字的甲骨文,之前肯定需要一定演化时间,而这演化定型的过程,其实就代表了文字的出现。
古文字学家陈梦家指出:“武丁卜辞中的文字代表了定型了的汉字的初期,并不是中国最古的文字。在它以前,应该至少还有五百年发展的历史,也就是说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世纪已经开始有文字了。”公元前20世纪,正好是中国历史叙事中的夏朝建立前后,也就是说夏朝建立前后中国已经有了文字。
真理未必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学者判断未必正确,但诸多考古发现却显示,公元前20世纪中国已经有了文字:8000多年前的河南贾湖刻符,7000余年的安徽双墩刻符(出土630多个刻划符号),6000多年的西安半坡陶器刻符(共有二十多种),5000多年前的浙江庄桥坟刻符(已连字成句),4000多年前的骨刻文和陶寺遗址中的两个文字.......尽管无法知道这些遗址先民有没有形成系统文字,但可以肯定中国文字在夏朝之前已经出现。
史书记载:夏朝已有文字
在如今流传的史书中,对夏朝文字最早的描述来自《尚书·多士》,其中记载了周公对商朝遗民的一段话:“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意思是商朝的典籍是继承于夏朝,并经过改造而后为商朝所用。这一句话可信度相对较高,因为周公距离夏商比较近,后来的记载可信度要打折扣。
秦汉时期,《淮南子·氾论训》记载“夏之将亡,太史令终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乃亡”,《吕氏春秋·先识览》记载“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于商”等,指出夏朝有记录历史的“太史”这一官职,既然夏朝“有册有典”,还有“太史”官职,岂非说明夏朝有文字?
传说,中国最神秘的古书《易经》,其实一共有三部,夏朝的叫《连山》,商朝的叫《归藏》,周朝的叫《周易》。1993年,在湖北王家台遗址中,考古专家挖出了秦朝版《归藏》,轰动了学术界,由此也带来一个思考:既然商朝《归藏》确有其事,那么夏朝《连山》是否也确实存在过?再进一步,既然夏朝有《连山》,那么夏朝就必然已有文字。
二里头考古:发现夏朝文字踪迹
要证明夏朝有没有文字,最关键的不是考古推测和史书记载,而是拿出真真切切的物证。那么,作为最可能是夏墟的二里头遗址中,到底有没有发现文字呢?
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考古专家发现过许多“刻画符号”(见下图),一般见于大口尊和卷沿盆的口沿上。二里头先民在陶器烧成之后,用锐器刻画而成,部分刻符存在反复刻画痕迹。
在二里头遗址VI区,考古专家挖出一块刻有一条鱼形的骨片,有学者根据《说文》中的“鲧,鱼也,从鱼,系声”推断,这块骨刻文应该就是“鲧”字。众所周知,鲧是大禹父亲,因为治水不利,被舜帝处以极刑,然后始有大禹治水,而大禹是夏朝的开创者。
问题在于:这些刻符是不是文字?
参与和主持过二里头遗址发掘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指出:有些刻符是作为标记使用,但有些确实应该就是早期文字,分别表述数字、植物、器具、自然景象,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均可找到相同和相似的字,已经有了表达一定思想意识的语言符号,可以称之为“原始文字”。
可见,夏朝文字已经出现,只是没有甲骨文成熟罢了,并非夏朝没有文字。
另外,考古发现夏朝文字已经在较大的范围内通行了,比如:在陕西商县紫荆遗址中,考古专家发现有包括“交”字在内的4个二里头文化陶文,其风格与殷墟甲骨文一脉相承;在河南新密市黄寨遗址发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卜骨,其中有二个文字,学者解读认为一个是“夏”字的雏形,但并未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等。
文字演化:二里头刻符是不是甲骨文的前身
看了上面二里头遗址的刻符之后,相信很多人都有一个印象,即简陋的一塌糊涂,与传说中的“禹王碑”、“夏禹书”的夏朝文字工整美观简直天上地下,一点都不像传说中的夏朝文字。那么,这样一种简陋的原始文字,会不会是甲骨文的前身呢?
上文杜金鹏就指出,二里头遗址中的部分文字刻符,在商朝甲骨文中可以找到相应或类似的文字,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他举例指出,商朝晚期甲骨文中的“爵”字,与二里头遗址或二里岗遗址(商朝初期)的青铜爵造型非常相似,而这种造型的青铜爵在商朝晚期已经看不到了。艺术源于生活,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因此甲骨文中的“爵”字,可能在夏朝就创造出来了,一直延续到了商代晚期。
因此,可以肯定的说,二里头刻符是甲骨文的前身,但根据各地考古发现的不同时代文字刻符来看,整个北方广泛使用的骨刻文、安徽双墩刻符等等,时间比二里头还要早,甚至却比二里头文字更丰富更成熟,可见二里头遗址不会是甲骨文的唯一前身。换言之,甲骨文是整个中华地区文字的集大成者,容纳百川,最终形成了甲骨文。
令人疑惑不解的是,作为中国第一王朝的夏朝,为何文字显得较为简陋,数量也极其有限,还不如更早骨刻文等?笔者认为有三种可能:一是还没能发现夏朝王室典册,二是夏朝文字载体易毁,已经消失在了历史中,甲骨文中已有“典”和“册”字,说明当时有竹简木片之类的文字载体,推测夏朝或也有类似文字载体,而木片之类容易腐烂,夏朝文字因此消失,三是单纯从文字上看,夏朝未必是先进文明,未必在文字上更先进,历史上野蛮战胜文明的情况并不少见。
总之,如果说二里头遗址就是夏墟,那么可以肯定夏朝就已经有了文字,只是夏朝文字演化到了什么程度,还有待进一步考古发现。
参考资料:
《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甲骨文,你从哪里来?》
《试析“夏王朝否定说”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