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出土诡异“酒杯”,酒怎么都喝不完,专家:你看看里面的构造
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李白
如果要给中国的著名“酒鬼”们排个名,那一定少不了赫赫有名的诗仙李白,他这辈子,几乎没离开过“酒”,根据不完全统计,李白一生创作1000余首诗歌,其中带“酒”字的就有240余篇,可见他对“酒”的喜爱。
那么爱酒之人,自然对盛酒的器皿有要求,比如葡萄酒要配夜光杯,高粱酒要配青铜酒爵,汾酒自然要配玉杯。在李白的诗中,曾出现过一个“鹦鹉杯”,他曾用此杯一日豪饮300杯酒。骆宾王也在诗中写道:“凤凰楼上罢吹箫,鹦鹉杯中休劝酒。”那么这个传说中怎么都“喝不空的鹦鹉杯”,真的存在吗?它又为什么“喝不空”?
1965年,考古专家们无意中在江苏省南京市北郊幕府山西南的象山上发现了一座古墓群,根据考古专家们的初步断定,该古墓是一座家族墓葬,经过连续5年的努力,专家们成功在这里发掘了7座古墓,除2号墓系南朝墓外,余均为东晋墓。
根据墓志铭显示,1号墓的墓主人乃征西大将军行参军王兴之。没听过王兴之的名字没关系,他的侄子和侄孙你肯定听过,那就是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作为当时的大家族,王氏家族墓地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青瓷器、陶器、铜器、水晶、玛瑙等等,然而最吸引专家目光的,却是一个“大海螺”,因为它就是传说中的“鹦鹉杯”!
鹦鹉杯,古代的一种酒具,它的外形并非和鹦鹉相似,而是因为它是采用鹦鹉螺制作的纯天然酒杯,故而得名。根据《格古要论》记载:“鹦鹉杯即海螺盏,出广海,土人琢磨,或用银或用金镶足。”由此可知,古人并未对鹦鹉螺做过多的加工,而是简单打磨一下就使用了。
那么这样一个看似朴素、简单的海螺,为何会得到古人的喜爱呢?而且它又是为什么能做到饮千杯而不尽呢?为了更好的研究它,专家们采用了X光等高科技手段对其进行检测,鹦鹉杯的真相就此浮出水面。
原来,鹦鹉杯的内部自然生成了许多网格,并且网格之间还有很多细密的小孔互相连接,它们就像海绵一样,可以容纳非常多的液体。当人们往里面倒酒时,酒便慢慢渗透进鹦鹉杯的网格里,注满每一个隔层,甚至能盛放2~3斤酒,(《岭表录异》、《艺文类聚》中记载,鹦鹉杯可以容酒2升)令人叹为观止。
与此同时,这些网格形成的空气阻力又会阻止杯子里的液体轻易流出,所以喝的时候酒流出来的速度很慢,于是给人造成“永远喝不尽”的错觉。如此新颖的酒杯,自然受到各路爱酒人士的追捧和喜爱,用一些夸张的语句去赞美它,自然不足为奇。
那么如此受人喜爱的鹦鹉杯,为何会逐渐消失在历史中呢?这就要从鹦鹉杯的原材料鹦鹉螺说起了。
鹦鹉螺(Nautiloidea),是头足纲、鹦鹉螺科的海洋软体动物的通称。由于它的外壳光滑如圆盘状,且呈现红褐色,所以远远看去有点像鹦鹉嘴,所以得名“鹦鹉螺”。根据目前的资料可知,鹦鹉螺最早出现在距今5亿多年前的奥陶纪,它可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
鹦鹉螺不但外表美丽,内在更是不得了,上文中提到,鹦鹉螺内部充满了各种网格,于是人类在1954年仿造它的内部构造制造出了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它能够连续航行50天,并且在30000公里的旅途中无需添加任何燃料,简直不可思议。
不过由于鹦鹉螺是底栖动物,所以平时都生活在100米左右的深水区域,古人很难捕捉它们,只有在暴风雨过后,鹦鹉螺才会成群结队地跑去海面上浮游,这时候人类便有机会捕捉它们,想必李白他们见过的鹦鹉杯,就是这样得来的。后来鹦鹉螺越来越少,鹦鹉杯自然也就逐渐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
其实当年鹦鹉螺在古生代几乎遍布全球,然而随着环境的变化,如今已基本绝迹了,只是在南太平洋的深海里还存在着6种鹦鹉螺,在此只能希望它们可以在这个世界上继续活下去。
参考资料:《格古要论》、《岭表录异》、鹦鹉螺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