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城市如临川:享人才辈出之美誉,却承人才短缺之无奈?
中华民族自古重视文化传承,许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人才辈出。说起盛产人才的地方,就不得不提到中国有名的三大“才子之乡”——湖北蕲春、江苏宜兴,以及江西临川。
只不过,这些为国家建设培养了许多人才的地方,却普遍面临“人才危机”,人才外流严重造成当地人才短缺,早已不复当年兴盛的模样。
江西临川
才子之乡声名远播
说起临川,“才子之乡”的名声,早已传遍九州。“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到了临川之后,恣意山水之间。早在初唐时期,王勃在描绘滕王阁时就曾写道,“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写尽了临川的秀美与灵性。
临川地灵而人杰,或许是得益于这里的物华天宝,人才不断涌现。临川人喜爱读书,在科举上有十分抢眼的表现。古代中国195次科举考试中,高中进士的临川学子就多达730多人。这在整个封建时期是十分罕见的。
除了在科举考试中的出色表现之外,临川人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涌现出许多大才子。首先需要说到的是临川人的代表“临川先生”,他就宋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此外,还有另一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宋代词坛代表晏殊、晏几道父子,北宋地理学家乐史,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等,都在中国文化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即使到了今天,临川依然是远近闻名的“才子之乡”。临川一中为全国顶尖中学,80多位未满15岁的少年大学生被北大、清华、中科大等大学录取,占全国三分之一;近代以来400多位博士,近10位两院院士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
汤显祖雕像
如何能成为人才重镇
临川所在的抚州,甚至于江西,到今天依然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不过130多万,为何能够培养这么多人才?
首先,得益于秀美自然风光。一直以来,中国风水文化都认为,临川“山环水抱必有气”,是难得的风水宝地,因此有助于当地人的成长。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临川周边有大量名山秀水,依大觉山、麻姑山等名山,傍赣江、崇江等名水,风景秀丽,刺激了文人骚客的创作灵感,也孕育了当地人的成长。或许这才是“风水”正在的意义所在。
其次,当地人重视读书所致。临川境内有一所兴鲁书院,迄今依然屹立在临川六中校园内。这所书院是北宋文学大家曾巩所建,并亲自讲学,为当地人传授孔孟之道。由于曾巩的巨大名声,兴鲁书院还吸引了欧阳修、王安石等人到这里讲学,使当地逐渐形成了重视读书、讲学的风气。又由于王安石等当地名人的影响,鼓励了无数学子勤奋求学,考取功名,报效国家。
第三,时代文化传承的滋养。自宋代开始,临川人就将读书视为一种为人立世必备的修为,家家户户都重视对后代的培养。时至今日,以临川一中等名校为代表的临川教育,正代表全江西教育高地,为全国高校输送大批人才。走在临川的街道上,汤显祖纪念馆、王安石纪念馆、文昌阁等人文景观,都代表了临川人对教育、文化的重视与传承。
人才之乡却人才缺失
只不过,我们也必须看到,名声在外的“才子之乡”,在今天却遭遇了人才短缺的怪现象。虽然在这样的教育、文化背景下,临川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但是出去的人才不回来,已有的人才留不住,大部分人才选择在外地发展,导致临川当地缺乏足够的人才,来支撑起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随着国内一线城市生活压力增大,很多人开始选择回乡发展,加上有些人心系桑梓,希望回归故乡。但是,当他们回到自己的故乡之后才发现,英雄竟无用武之地,有些地方故步自封,或者搞裙带关系,导致真正有才学的人没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可以说,这种人才危机现象的背后,除了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外,落后的体制和观念也是很关键的因素。
人才流失岂止是临川?
其实,这种现象在当代的许多地方都有出现,早已屡见不鲜。
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比内陆快,临川乃至整个江西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许多人参加高考之后,选择到名牌大学读书,最后留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这也是目前经济发达城市能够吸引人才的重要原因。
而在另一方面,部分地区落后的不仅是经济,更是体制和观念。机会不均等,竞争环境充斥着不公平,缺少能够发展的广阔平台,这样的情况,不仅寒了这些人才的心,也阻挡了更多人选择回乡的路。
因此,要想让每个地方培养出来的人才都能够更多地回到家乡参与建设,除了要发展经济,提供更多机会之外,更应该大力改革体制和观念上存在的问题。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让真正有才学的人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找到自己的成就感,其意义并不亚于提供物质上的奖励。
我们也希望看到,能够有更多人乐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参加建设,反哺乡亲,造福桑梓,这样国家的发展也能越来越平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