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荷之代言者:张大千

2020-04-03

“为了画好荷花,我曾赁居北平颐和园两年多,每天的早、中、晚三次,我都要去到荷花池畔,细心观赏,并旁及到其他的龟、鱼、虫、鸟、杂草等物,还下苦工对荷花写生,所以我能够对荷花的各种生态,烂醉于心。这样画起荷花来,就能够随意挥毫,无不毕肖而成趣了。”

——张大千

大千写荷独步画坛,精作无数,素有“古今画荷的登峰造极”之誉,徐悲鸿亦曾称赞其荷花“为国人脸上增色”。

张大千于八德园画泼墨荷花通景屏

大千画荷早期多用没骨法,后融合徐渭、石涛、八大等笔趣,尽显文人写意之画风;中年归蜀,踪及陈洪绶、唐寅等细润华滋之路,赴敦煌临摹壁画后画风为之一变,善用复笔重彩,大千之荷于此一时期更加丰厚浓重,潇洒脱俗;及至晚年独创泼墨泼彩,其所绘荷花则将现代艺术的抽象特质与传统绘画技法融合至臻,将文人花卉的笔墨意味拓展至另一至高境界,因此“大千荷”在美术史上可谓居于特殊的地位。

叶浅予画张大千伏地写巨幅

荷花通景屏,子女两侧侍砚

【左右滑动浏览全图 】

张大千 接天莲叶无穷碧

镜框 设色纸本

1961年作

68×134.5cm

来源:李晏平、李季琼伉俪旧藏。

大千在横滨偕乐园

此幅《接天莲叶无穷碧》作于1961年,正值大千泼墨法日臻成熟时期。题识中所记“横滨偕乐园”乃是大千在日本养病时的下榻之所。六十年代初,大千常访此地赏梅,并题壁句云“开了梅花我便来”,由此可见大千对于偕乐园感情之深。

张大千 接天莲叶无穷碧(局部)

《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整体风格和独特技巧,无不显示出这是张大千由集古期向化古期迈进的力作。四尺整纸的巨幅上,画心左侧和中心下方的荷叶浓墨泼写,卓然飘逸,微风拂过,傲然地舒展筋骨。

荷叶疏影中高洁雅致的白荷一朵似怒放似凋零,一朵半遮半露悄然绽放,花蕊硕大,近尺见方,十分少见。另有两株苞荷腾空而出,一倾一斜,各具蓬勃向上之势,含苞待放、怒放、将残的画法,喻示荷花生命的三种状貌,虽情态不一,却顾盼相应。

张大千 接天莲叶无穷碧(局部)

圆浑劲挺的荷茎,“两笔完成,一笔从上至下,另一笔从下至上,两笔自然接榫”,并以一己之力支撑起画作的天地,更为右侧两片墨色厚重的荷叶生长提供了空间。荷间或有水草纵生,层次分明,力透纸背。

除却花瓣顶端的复笔,张大千在此时期还尤为重视书画关系,他曾说:“画荷花的竿子要用篆书,叶子则是隶书,瓣子就是楷书,水草则用草书。画荷需用正、草、篆、隶四种书法技巧。”若以此言观此画,便发现其所言非虚。

张大千 接天莲叶无穷碧(局部)

整幅画作架构自然忘形,用笔古朴疏狂,泼墨淳厚飘逸,格调清新典雅,尤其是纯熟的功底与老辣的技法,于浑朴中见清秀,于洒脱中含缜密,于酣畅中寓意蕴,令人折服。

李季琼(右一)与姪女安吉丽娜的父亲(左二)

此幅《接天莲叶无穷碧》为李晏平、李季琼夫妇所作。李晏平于四十至七十年代在国际劳工局(瑞士日内瓦)工作,李季琼则是在联合国(日内瓦)工作的第一位中国女性。张大千于五、六十年代在欧州办画展兼治眼疾期间,与李晏平成为好友并偶住其家中,此作就是1961年赠画,在1985年后被李季琼赠予她的侄女安吉丽娜 李。

1956年张大千曾作《松崖高士图》(左图)赠李晏平;1965年寄赠李季琼山水画《临流清话》(右图)。这两幅作品被李季琼捐赠给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图书馆,并在其去世后于2017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

《接天莲叶无穷碧》不但是张大千海外友谊的象征和延续,亦是其“大千荷”享誉国际的标志。此作在用笔、用墨、用色、用水、布局诸方面均极佳,堪为神逸之作。

张大千 碧荷

立轴 设色纸本

1950年作

140×69cm

注:

1.“梅云堂”旧藏。

2.高岭梅题签:碧荷。大千八哥作。岭梅藏。

高岭梅(1913-1993),斋名“梅云堂”。上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贸易、医药及新闻事业。擅长摄影,尤以艺术人像著称。其与张大千订交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曾为张大千拍摄画作而受其赏识,两人之间于画艺影艺各有所长,惺惺相惜,交往密切。张大千举办重要展览,印制画册书籍,不少皆由高岭梅为之张罗。“梅云堂”所藏张大千书画极为丰富,曾先后于2011年和2013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中释出,均引起轰动。

展览:

1.“梅云堂藏张大千画”,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3年4月17日-5月23日;

2.“香港梅云堂所藏张大千之绘画”,日本东京涉谷区立松涛美术馆,1995年4月5日-5月21日;

3.“梅云堂藏张大千画”,新加坡美术馆,1997年2月28日-4月27日。

出版:

1.《张大千画》,P28,香港东方公司,1961年2月初版;

2.《梅云堂藏张大千画》,图版44,高美庆编,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3年;

3.《香港梅云堂所藏张大千之绘画》,图版43,日本涉谷区立松涛美术馆,1995年;

4.《张大千研究》,彩版80,巴东著,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6年12月;

5.《跌宕飞扬,手挥五弦——谈张大千的绘画》,P115,黄苗子著,收录于《画坛师友录》,台北东大图书股份公司,1998年2月。

《碧荷》作于1950年秋冬之交,大千先生为筹备画展相关事宜,自旅居之印度大吉岭飞赴泰国曼谷。因事未果,他短暂盘桓即经加尔各答返抵大吉岭。本幅题曰:“庚寅冬日,天竺荷花犹盛,泛舟加城西湖”,“加城”即加尔各答简称。画展未遂,归国无期,惟“折花饮酒”,仍可得乱离中之偶一快事,故笔下出此《碧荷》自有解语遣寂之意。

张大千 碧荷(局部)

画面出诸写意,糅合八大、石涛写荷之精妙,运墨酣肆华滋,笔势纵横而不失章法。肥厚的荷叶斜下舒展,呈随风摇摆之动态。荷杆则亭亭直上,修长却不绵弱,若隐若现于荷叶交叠处。复用细笔补茎干上散生小刺,分布均匀且不繁赘。花瓣处取些许淡墨,勾勒出筋纹蕊心,线条如棉裹铁,细腻不失劲道。

全幅以墨为主,辅以赭石花青,为达整体淡薄清新的感觉,墨韵层次丰富,耐人寻味。色墨掺渗消融,臻妙入微,不觉间已浑然如一体。画来惬意,故自许“不可多得之一快事也”!

高岭梅(左)与张大千(右)

“梅云堂”斋号取自高岭梅先生(1913-1993)、詹云白夫人(1916-1995)的名字,是其子女为纪念父母与张大千五十年情同手足所创立。是业界公认的迄今收藏张大千画作质量最高、种类最完整的私人珍藏,涵盖了大千先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晚期不同风格的代表性作品,既保存了张大千传统风格的精品力作,也记录了张大千艺术历程的转折之迹,可谓张大千画作收藏的标杆。

1970年,高岭梅、詹云白伉俪与张大千合摄于美国加州卡米尔,(左至右:徐雯波夫人、张大千先生、高领梅先生及詹云白夫人)

高岭梅夫妇一直倾慕于大千画作,所藏不少精品都是当时以金条计值入藏,亦不乏有张大千为酬答知音的馈赠佳作。五六十年代,两人交往愈发密切,每当张大千到访香港,都由高岭梅夫妇接待,期间张大千曾多次居其寓所。此后,凡张大千举办重要展览、出版画册书籍,多由高岭梅全权负责,比如《张大千画》一书便是由高岭梅亲自于1961年编纂完成,本作《碧荷》即为收录于书中的精品力作之一。

出版资料

“梅云堂藏张大千画”展览曾先后于世界各地亮相,由梅云堂分别在1993年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5年与东京松涛美术馆以及1997年与新加坡美术馆合办。本幅《碧荷》参与了上述的全部展览,足见于梅云堂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

本幅《碧荷》尺幅宏大,曾为“梅云堂”多年珍藏,实为大千特别构思的精心之作。今次呈现,亦是全面认识张大千盛年画荷风格的绝好例证。

张大千 玉殿清荷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958年作

192×101cm

注:王季迁、郑元素伉俪上款。

是幅《玉殿清荷图》作于1958年3月。此前一年六月,张大千在参与修葺八德园时,不慎触发眼疾。先后赴美、日求医,均嘱咐需静心修养、严禁作画。是年初,颇觉双目渐疗,欢欣鼓舞之余在日本订购大批文房,其中便有此《玉殿清荷图》所用特制仿宋罗纹画纸。三月,张大千自觉滞留日本治疗目疾已无多宜,便返回巴西八德园疗养,此图正是此时作于八德园中大风堂下。

张大千与王季迁(左一)等友人合影

王季迁早在寓居娄江时期便与张大千相识,与大千探讨绘画笔墨、鉴藏。赴美定居后亦负责款待张大千欧美之行,结下深厚的笔墨之谊。张大千此番初返八德园,旋即挥毫作此写意墨荷遥寄老友,可传为书画交往中一段佳话。

张大千 玉殿清荷图 (局部)

《玉殿清荷图》以竖幅形式,表现风过荷塘,荷花密叶摇曳起舞,意态舒扬之瞬息,清香散逸满盈。墨气清润,墨分五色,光影明暗感极为强烈,正是水殿风来暗香满,风吹荷叶十八变,如梦如诗,呈现出一片暗香月影、气氛浪漫的盛夏夜景。

布局构图独具匠心,生动新颖,大泼写挥就而成的荷叶如伞高张,用笔出枝则俱见一股弹性的力道,气势开展,一气呵成。白荷以细笔勾瓣点蕊,或展颜盛开,或含苞待放,瓣落自然,直若呼之欲出,浑然天成。

张大千 玉殿清荷图 (局部)

古今画荷,前贤相望,史不绝书,近代潘天寿得荷之神,张大千得荷之魂。此幅《玉殿清荷图》为张大千赠著名美籍华人收藏家王季迁、郑元素伉俪之佳构,见证了二十世纪中国画坛、鉴藏界两大赫赫有名人物之间的深厚友谊,实属难得,值得藏家珍视。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