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钱穆:现代国学宗师,一部《先秦诸子系年》被视为“划时代巨著”

2020-04-03

钱穆(1895年—1990年),江苏无锡人,原名思嵘,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吴越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1935年,钱穆三十多万字的《先秦诸子系年》一书出版,引起学术界极大轰动,被学术界视为中国史学界“划时代的巨著”,并誉之为“释古派”的扛鼎之作。

与钱穆齐名的史学家陈寅恪对《先秦诸子系年》也极为赞赏,在不同场合多次称赞其书“极精湛”, “心得极多,至可佩服”,常将钱穆的著作与王国维的著作相提并论,云“自王静安后未见此等著作”,可谓推崇备至。

《先秦诸子系年》在莘莘学子间,影响也很大。在钱穆曾任教的燕京大学和正在任教的北京大学反响热烈,皆称该书的自序,就足以让读北大、燕大的史学研究生细读几天。

更有人说,该书任意十行文字都可以让“世界上随便哪一个有地位的研究汉学专家,把眼镜戴上了又摘下,摘下又戴上,既惊于他的渊博,又赞叹他的精密"。

古史辨学派创始人顾颉刚(1893-1980年)在读了《先秦诸子系年》后,合卷叹曰:“作得非常精练,民国以来战国史之第一部著作也。”

钱穆出身于书香之家,其父是前清秀才,因身体孱弱,三次乡试均在考场病倒,从此绝迹科场。钱穆幼时在私塾读书。后进入常州府中学堂就读。毕业后到无锡三兼小学任教,开始自学国学经典。

1919年,钱穆到后宅镇泰伯市立第一初级小学任校长,后又任市立图书馆馆长。1922年秋,转至厦门集美学校教书。一年后又回到无锡,先任江苏省立第三师范教师,1927年转入苏州省立中学任教。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讲授国文。次年又被聘为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讲“中国上古史” “秦汉史"“中周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课程,同时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课。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1939年后,又到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昆明五华书院、云南大学等地任教或短期讲学。1948年后,曾在广州私立华侨大学任教。

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私立大学香港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自任院长。1955年,获香港政府尊崇,被授予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960年,应邀至美国耶鲁大学东方研究系讲学,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在授博士学位时,其颂词称:“你是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你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

1963年,新亚书院、崇基学院、联合书院三校合并为大学,钱穆亲定校名为“香港中文大学”。钱穆坚持香港中文大学应以发扬中国文化、以中文为授课语言、第一任校长必须为华人担任为宗旨,对港中大的发展方向贡献良多。

1967年,结束四处漂泊生涯,在台湾定居,先后任“中国文化学院”历史系研究所教授、台北“中国历史学会”理监事、台北“故言博物院”特聘研究员。又一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0年8月30日,九十六岁的钱穆在台北去世。

作为自学成才的国学大师,钱穆穷其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通史研究,在学界赢得“新儒学”之赞誉。

钱穆先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刘向歆父子年谱》《论语要略》《国史大纲》《清儒学案》《中国文化史导论》《庄子纂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史精神》《人生十论》《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论语新解》《朱子新学案》《中国学术思想史论》等著作。

台北联经出版社为他出版了《钱宾四先生全集》,三编五十四册,共计一千七百万余字。

钱穆曾说:“我把书都写好放在那里,将来一定有用。”

钱穆的著作,新意迭出,创见尤多,博大精深,并世难有出其右者,已成国学之瑰宝。

钱穆的学生余英在恩师仙逝后,祭奠老师时作了这样的一副挽联:

一生为故国招魂,当时捣麝成尘,未学斋中香不散;

万里曾家山入梦,此日骑鲸渡海,素书楼外月初寒。

本文参考自:《民国清流之大师们的中兴时代》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