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沈阳发掘一汉代女子墓葬,出土一物实属罕见,专家:墓主人身份非凡

2020-03-31

1964年,沈阳浑南区东陵街道石庙子村发掘出一汉墓,专家断代其为东汉早中期墓葬;人骨早已腐朽,从随葬品来看,墓主人是一位贵族女性;墓中出土一物在辽宁一带实属罕见,专家由它推测,墓主人的身份非常不一般;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看看!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沈阳考古人员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一东汉时期的墓葬;墓葬用子母口砖砌筑,墓室后半部被毁,残长1.65米,宽1.3米;靠西壁是一层砖平铺成石床,宽0.9米,残长0.91米;墓葬内随葬品丰富,有陶器、铜器、琉璃器、琥珀器等;陶器器型有罐、仓、井、盆、碗、等和耳杯等;耳杯又称"羽杯",就是古代的酒杯,专家在其底部发现有模压阳文"田主"二字;"田主"即地主,《史记·陈杞世家》有云:"鄙语有之,牵牛径人田,田主夺之牛。"数量颇多的随葬品,说明墓主人生活在富贵之家,是当地拥有田产的贵族阶级。

因为人骨已经腐朽,专家只能从随葬品上判断墓主人的性别;墓葬中出土一物,使墓主人的身份有了眉目;专家在清理墓葬时发现一面带有铭文的铜镜,铭文内容是"内青以昭明光夫日月"字样;墓葬出土铜镜说明墓主人很可能是一名女性;出土的铜镜为汉代"昭明镜",此类镜铭内容与纪念被汉景帝冤杀的晁错有关;专家称,沈阳一带出土带有汉字的耳杯和铜镜十分罕见,这对研究汉朝时期的葬丧习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墓葬中还出土一物惊艳了所有人,透露出更多墓主人的身份信息;这是一对古代女子佩戴的饰物——琉璃耳珰;耳珰是戴在耳垂上,相当于耳坠、耳钉、耳环之类;是汉代女子十分流行的饰物;这对出土的耳珰上端小,下端大,中部有明显的收腰,形状如腰鼓;两件大小一致,通高1.2厘米,上端直径为0.8厘米,下端直径为1厘米,重0.001千克;中间穿一孔,器型小巧,做工精细。

这对耳珰最特别之处,在于它们的材质——琉璃;《孔雀东南飞》中描述"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这里的"明月珰"指的就是琉璃耳珰;古时候人们以铜等金属在1400多度的高温下烧制,熔化后而自然凝聚成高贵华丽、天工自拙的琉璃;然后经过十多道手工工艺的精修细磨成形;整个过程为纯手工制作;此琉璃耳珰呈现出透亮的蓝紫色玻璃质光泽,呈半透明状,质地清润,清透靓丽,晶莹剔透、光彩夺目。

古法琉璃的生产技术被誉为我国古代五大名器之首(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佛家七宝之一,其到了明代已基本失传;沈阳汉墓中出土这对上佳的琉璃耳珰,说明墓主人地位颇高,家族非常富有;而且还有重要的一点;据《释名》记载:"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

意思是,女子戴耳珰的行为是从关外传来的;而沈阳在汉代时候称为"候城",据《墨子·备城门》记载:"三十步置坐候楼……密傅之,夏盖其上","候"字是瞭望的意思;沈阳在汉代是国家的军事前沿,深入东胡腹地;这里的人们和关外胡人交流非常频繁,两族之间存在通婚现象;综合以上种种迹象来看,沈阳浑南区石庙子村发掘出汉墓的墓主人极有可能是外国人;琉璃耳珰的出土,为汉朝时期中外交流提供了有力证据。

【参考资料:《孔雀东南飞》《释名》《史记·陈杞世家》《墨子·备城门》】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