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农民工,白天扎钢筋晚上练篆刻,成篆刻家,被人大画院录取
54岁农民工,白天扎钢筋晚上练篆刻,成篆刻家,被人大画院录取。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书法家的专业化,现在我们书写的一些80、90后书法家的出身一般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是从大学书法专业或者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涌现出来的,通过参加比赛和展览走进人们的视野,他们一般从一开始就有老师指导,甚至家里花钱供他们外出学习,有好的老师、窗明几净的工作室和专业的书法篆刻工具。
相对于60、70后在学习条件上确实有很大的改善,将来这种情况肯定还会继续持续下去,甚至还会更好,书法家越来越职业化,也更多的都是出自大学里的书画学院。靠自学起家的书法家、篆刻家将越来越少,自学会远远地被那些有着好的老师、工具和学习环境的学院派甩在后面,没有机会去追赶。
但是,很多60、70后的书法家、篆刻家却往往都是从自学开始,把书法变成自己的爱好,写出一定的成绩以后,慢慢被人重视,才开始去找老师学习,继续深造,然后走向专业,那时候没有网络也没有电子产品,所有的人似乎都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即使你完全自学,也有着充足的时间,因为很少有人比你的条件更优越,你只需要努力就可以了。
我认识很多60后、70后书法篆刻家,他们有厨师、煤炭工人、教师、农民,他们都是从对书法感兴趣,然后摸索着自学,走了很多弯路,在自学的过程中慢慢寻找机会,考上书法专业或者遇到好的书法老师,从此走向专业的道路,30、40年前学习书法的人并不多,甚至去买一支毛笔都能够遇到当地的书法大腕,都是老一辈的书法家,是两瓶酒就可以拜师的年代,也正是这一批从业余自学开始的书法家,成为后来书法界的中坚力量。
今天我们介绍的这位书法篆刻家也是一位60后,叫黄九西,安徽人,今年54岁,也是一位从自学走向专业的书法篆刻家,初中毕业的黄九西因为家境不好,只能回家务农,虽然在干农活,但是他心里仍然忘不了在学校里上的几节书法课,一有空闲就会自己在家里写写画画,享受那种练习书法带来的安静。
后来迫于生活,去了平湖从事建筑工地扎钢筋的工作,从一位农民变成了农民工,他的爱好也从书法慢慢转向篆刻,在业余时间参加了上海文化生活技艺专修学校、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研修班函授,开始了白天在建筑工地顶着烈日扎钢筋,晚上回到不到20平米的出租屋里练习书法篆刻的生活,这一练就是十几年时间。
黄九西回忆在建筑工地扎钢筋的生活说:“一天至少要处理8吨钢筋,戴着手套都能烫出泡,每次汗滴得我的眼睛都睁不开”,但是即使是这样,他每天晚上回到家里,安顿好女儿以后,还要继续练习上2个小时的书法或篆刻,这是他一天最放松和幸福的时刻,这时候,一把刻刀、一块青田石就是他的全部,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这样的场景,安静的夜晚,出租屋里的灯光下传出咯噔咯噔刀刻石头的声音,对于喜欢篆刻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
喜欢一样东西就是这样,除了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还愿意在上面花费金钱,除了日常的一些消费和房租,每年花在篆刻上的钱就达2万余元,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到现在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何况是很多年前的一位农民工呢?但是喜欢就是愿意付费,这股劲头会促使你这样去做,对一个东西着迷,可能都有这个过程。
也正是这个劲头,成就了黄九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1年的一次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上,黄九西的作品成功入选,这很大的提升了黄九西的自信,更加努力练习,逐步从一位地道的农名变成一位篆刻家,2005年黄九西拜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张宏为师,开始了他的篆刻之旅,10年后他被中国人民大学画院西泠名家书画印研究与创作班录取,真的走向了专业书法篆刻之路,成为一名篆刻家。
很多人虽然也自学书法、篆刻,但是由于没有好的老师指导,最后往往走向野路子,黄九西却不一样,无论书法还是篆刻却都走向了专业,这和他孜孜不断的追求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看他的书法篆刻都有一股浓厚的文人气息,他的篆书学习清代大师吴昌硕、邓石如,篆刻有和浓厚的汉印风格,很是专业,能够被人大画院录取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从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工到人大画院出来的篆刻家,这两份职业之间似乎并没有一点点联系,但黄九西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了,改变了自己生活状态,也让自己走向了不一样的人生,至少他通过自己努力,干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
当今书法家、篆刻家开始职业化,但是真正能够坚持下来,并取得成绩的,必定是那些细化书法、篆刻的人,就像有工友问黄九西你这样刻刻画画为啥?他说:不为啥,就是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