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雕塑馆——麦积山石窟穿越千年的惊世之美(腾讯网)

南昌县融媒体中心 2020-03-23
0

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

麦积山石窟 ▼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其位于甘肃天水市的麦积山上,麦积山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这里山峦叠翠,岩壁陡峭,而石窟就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则达七八十米,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中国的石窟中是极其罕见的。

据说,当年开凿石窟时,先从下堆积木柴达到高处,然后施工凿窟,营造一层,木柴拆除一层,直到山脚,施工所需要的木柴,把山上的树木都砍光了。到现在当地群众中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民谣,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站在山底,抬头仰望,栈道云梯修建于悬崖,浅龛深窟开凿于峭壁,遥想工程浩大之艰辛,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才智。

山崖上的悬空栈道,是近距离欣赏石窟的最佳方式,除此之外,还能凭高远眺,欣赏周围的景色,这也让历代的游客诗人,惊慕不已,但敢于攀至顶端者却凤毛麟角。五代诗人王仁裕斗胆攀登,写下了自己的切身感受:“蹑尽悬崖万仞梯,等闲身与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题”

▲陡峭的崖壁

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年代,大部分学者认为始于十六国的后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历代都有不断地开凿和修缮,现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如果说莫高窟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麦积山就是一座大雕塑馆,由于麦积山山体石质结构松散,不易精雕细镂,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称于世,虽历经种种浩劫,至今仍保存了198座洞窟,7800多身泥塑石雕,壁画1000多平方米,题材丰富,艺术精湛,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6米,小的仅有1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

从粗犷健壮到秀骨清像>>>北魏

背景:北魏(386-534)太武帝灭佛之后,文成帝复佛,开创了全国大造石窟之风。影响之大、延续时间之长,是以往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麦积山在这时期开窟造像最多,约有七十多个,占现存洞窟的百分之四十左右,且都保存的比较完整。

麦积山在北魏时代的造像风格主要分为粗犷健壮与秀骨清像两种。现存最早的雕塑以074、078二窟为代表。仅就佛与菩萨的造型来看,受西域风格的影响。佛穿袈裟,内着僧祇支,右肩遮覆偏衫;体格健壮,造型敦实,神态庄严。艺术手法上注重整体效果,发纹做得极浅,有规律的波纹富有装饰性,鼻头下作整块的面。表现出庄重、不可动摇的感觉。

078窟 佛像 后秦

北魏后期,统治者进一步推行汉化政策,加之南朝士大夫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一种“秀骨清像”型雕塑,以“瘦”突出人物峭健的气质。这时期的造像风格上,可以看到很多北方的“体魄健壮”和南方的“秀骨清像”相融合的许多新特点。匠师们运用朴实简洁的造型和阴刻线条来表现人物内心微妙的情感。

087窟的迦叶,是典型的西域少数民族高僧的形象,长眉深目,高鼻薄唇。使用圆中带方的对比手法,来加强体积感和雕塑感,突出人物个性。

087窟 迦叶 北魏

121窟 胁侍菩萨与弟子 北魏

142窟 阿难 北魏

142窟 弥勒菩萨 北魏

127窟 胁侍菩萨 北魏

131窟 正壁主佛 北魏

127窟 佛与胁侍菩萨 北魏

世俗的微笑>>>西魏

背景:西魏(535-557)的统治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余年,由于文帝和丞相宇文泰崇尚佛法,继续推行汉化政策,麦积山石窟在这一时期开窟造像更盛,题材日趋多元化,在美术发展史上进入重要阶段。碑刻记载,“西魏大统元年,麦积山再修崖阁,重兴寺宇”。西魏文帝文皇后乙弗氏亦葬于此,“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后号寂陵”。统治者对麦积山石窟的重视为从事佛教艺术创作的匠师们提供了施展技艺的沃土。

123窟 侍者 西魏

西魏造像风格仍沿袭魏晋以来“秀骨清像”的特点,然技艺更为精湛。主要特点是体面造型运用写意手法,简练概括;形象俊美潇洒,对人物内心情绪的刻画更趋成熟。艺术匠师们冲破造像仪规的藩篱,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创造出许多充满浓厚世俗生活情趣的佳作,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宗教艺术的神秘感,作品更为亲切可人。

123窟的童男童女,有着时代风格鲜明的世俗形象,稚气而虔诚。童男戴着圆形毡帽,清秀的脸上塑有细长动人的眼睛,薄薄的嘴唇露出天真的微笑;童女挽着双环发髻,身穿简练的上紧下松的长袍,充满了生活趣味,这显然是雕塑家所熟悉的真实人物的写照。

044窟的一佛二菩萨一弟子,神情生动、雕工细腻。佛的发纹旋转如盛开的花朵,面形修长、凤眼下视、嘴含微笑,散发出善良慈祥的神态。衣裙褶纹繁密厚重的处理,加强了雕像整体的稳重感。

044窟 主佛 西魏

102窟 阿难 西魏

123窟 胁侍菩萨 西魏

浑源敦厚>>>北周

背景:北周也是一个历史短暂的政权(557-581),鲜卑族采取大量吸收中原文化,又与西域通好的政策。石窟寺艺术经过武帝灭佛的短暂阶段,又重振旗鼓、更加兴旺起来。在二十多年间,开窟造像、兴修庙宇达到空前地步。

虽然北周时代转瞬即逝,但麦积山石窟的北周雕塑却能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建树,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造型敦厚、简练,人物形体饱满,面形渐趋丰颐,表情生动自然,衣纹更加简洁。造像风格既不同于西魏的修长婉丽,也不像隋唐那般丰满润媚。可以说,北周造像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变革阶段。这种艺术上的创新精神无疑为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012窟 阿难 北周

012窟 胁侍菩萨 北周

135窟 坐佛 北周

062窟 胁侍菩萨 北周

著名的七佛阁(一称“散花楼”)就凿于该时期。七佛阁是麦积山现存最大的洞窟,窟凿七开间、宽达三十余米,塑造佛像七十余身,但其中大多已为宋、明重塑。

龛楣的几组飞天仍为北周原物,造型丰满、姿态动人,并创造性地运用了壁画与浅浮雕相结合的手法,称为“薄肉塑”。其精妙别致为其他石窟所罕见,飞天的脸面、手臂、脚踝等裸露处以浅浮雕塑制,泥层最厚处仅五毫米,变化极为微妙,除此之外的其他部分则用绘画的手法来表现。

004窟 薄肉塑飞天 北周

气度恢宏>>>隋唐

背景:政治统一、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莫高窟就保存了大量这一时期的雕塑。麦积山在这一时期的作品却并不多。或因如下原因:一、多次地震致使石窟严重崩塌;二、统治者发布禁令造成不良影响。杜甫在安史之乱后避难秦州时,所写的“野寺残僧少”描写的就是当时麦积山僧侣逃散、寺院荒废的凄凉景象。

隋唐时期的雕塑手法朴实、造型敦厚。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大”!该时期民富国强,佛教兴旺,造大像之风盛极一时。如龙门卢舍那佛、乐山大佛、敦煌莫高窟大佛,都是十几米乃至几十米高的佛像,规模浩大,气势豪迈。

麦积山东崖大佛

麦积山现存最宏伟的东崖大佛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他高达十六米,从残破处可辨认石胎雕制的粗型,虽表层塑泥几经后代重修,但仍具隋代风格。它以薄而粗犷的塑造技巧,完美地表现了佛的腿部,是非常大胆的处理手法。早期那种紧靠墙面形体扁平的样式在隋唐已很少出现,而代之以体积饱满厚重、造型简洁概括的类型。

013窟 佛与菩萨 隋

014窟 菩萨与金刚 隋

037窟 菩萨 隋

037窟 菩萨手部 隋

世风浓郁>>>宋元明

背景:随着佛教渐趋衰微,麦积山石窟艺术在五代、宋、元、明、清这段相当长的时期内建造不多,仅有二十多个窟,且造像多是在前代洞窟的基础上进行重塑或装修。

133窟 佛与罗睺罗 宋代

从艺术表现的总体上看,逐渐追求细致、写实,衣褶也渐趋装饰。133窟正中的佛与罗睺罗,高约3米的大佛顶天立地,姿态优美,罗睺罗侧立,双手合十于胸前,两佛呼应关系处理地非常和谐。043窟窟内两身胁侍菩萨,技巧娴熟,同样也是承继唐代风格的佳作。

043窟 胁侍菩萨 宋

043窟 胁侍菩萨 宋

004窟 天龙八部 宋代重塑

004窟 力士 宋代

001窟 涅磐佛与弟子 明

麦积山石窟从后秦以来的1600多年内,我们可以发现,其雕塑最辉煌的主要集中在北朝时期,即我们上面所提到的北魏、西魏、北周,尤其以早期彩塑著称于世。他们不仅数量宏富,而且技艺精湛,有着浓厚的世俗气息和地方特色,是国内保存早期雕塑最为丰富的石窟。

朝代更迭,你最喜欢哪个时期的塑像呢?噢,太多经典未及提到,或许你可以去现场发现,那个穿越时空打动你的容颜。

文章参考:《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8·麥積山石窟雕塑》

免责声明:岱轩雕塑艺术平台发布的任何文本、图片、图形、音频和视频资料产权或版权均归属各自的创作者或业主。如果您拥有版权的信息资料显示在了本平台中,且你并不喜欢这样,请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您的理解!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