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闲话《论语》

Image 2020-03-22

想法丨发现丨习惯丨人文

之乎斋,让阅读充满乐趣

原 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注释

(1)质:朴实、自然。

(2)文:文采。

(3)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采。

(4)史:这里是虚伪、浮夸的意思。

(5)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译 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荒蛮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解 析

这句话实在太有名了,尤其是“文质彬彬”这个成语。原本这个成语是指文采和实质配合得谐调有序,现在借以形容人举止文雅而有礼貌。

“质多于文,则如野人”好理解,因为本质好,但不注重文采,就会让人看上去比较粗俗,夫子把这种人叫野人。当然这个“野人”并不是贬义的。

“文胜质则史”,不太好理解的是为什么“文胜质”就像一个史官呢?春秋时代的史官大多只是王命的传声筒,比如家喻户晓的“渑池之会”,赵王在秦王的逼迫下,鼓了一会瑟。于是史官就在史书上记载下来,说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这些舞文弄墨的史官,在王命下不讲诚信,歪曲历史的事情时有发生,所以夫子说“文胜质则史”。

“质”是朴实自然,顺应本心,“文”是指外在的文采或者是形式。夫子的这句话言简意赅的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夫子认为文与质必须互相依存,不可分离。有文采,善辩论,但内心不真诚,充满私欲,那么外在形式再美,也只是个表象,这样的人便是夫子说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属于佞人。

儒家还认为“文胜而至于灭质”。是的,这就好比一棵树,根死了,那它的枝叶再美也不会长久。比如文状元秦桧,自私自利、不忠不义,所以他落得个千古骂名。再比如说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的华山掌门岳不群。

“质胜文”不可怕,可以好好学习,即便不学习也只是粗野也些,本来雅俗就该共存的;“文胜质”才真正可怕,因为它太具有迷惑性了。

事实上,我们不怕真小人,怕就怕遇到伪君子!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