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铭汉故居的匾额与楹联(腾讯网)
在历史文化名城武威城南达府巷内有一处显眼的古代民居院落,它就是清代著名学者李铭汉的故居。从清代咸丰年间到民国时期的一百多年里,这里曾经诞生过四位名扬陇右的著名学者,他们分别是李铭汉、李于锴、李鼎超和李鼎文。在近现代的陇右他们祖孙三代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德行而声望显赫,享有“凉州世家”的美誉。
2018年,武威市委、市政府对这一处蕴含着深刻文化内涵的名人故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保护性修缮,修缮后的李铭汉故居布局严谨,古朴典雅,再现了清代西北一处文化世家生活、治学的家宅原貌。
经各方努力,此次修缮中还复原了故居中原有的部分匾额与楹联。匾额与楹联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有的装饰形式。它集文学、书法艺术于一体,其文化深厚,内涵丰富,与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分的联系。今天,我们若想读懂这处近200多年“凉州世家”文化名人的生活之地,除了李氏优良的家风学风外,也可参看这些散落在故居内的匾额楹联。而这些匾额与楹联里面的故事,正是李铭汉故居内最具深意的所在。
过厅楹联:鸾凤和鸣龟占昌后,兰芝挺秀瑞应生孙。
该楹联悬挂于故居前后院过厅廊柱两侧,是李铭汉的儿子李于锴题写。鸾凤和鸣,语出《左传》“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意喻夫妻之间相亲相爱;兰芝挺秀,指兰芝挺拔秀丽,长势喜人。该楹联反映着李于锴作为一个中国传统家庭的家长希望家族内夫妻和美,子孙满堂之意。
李铭汉书斋匾:日知斋
该匾悬挂于内院李铭汉书斋之上,由李铭汉自题。匾以黑色为地,金色字体敦实凝重。“日知”出自《论语》孔子弟子子夏之:“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意思是说:“每天知道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知识,每月不要忘记那些已经掌握的新内容,这样日积月累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好学、知识渊博的人了。“日知”二字正是李铭汉一生的座右铭。由于家境的原因,李铭汉十岁才开始读书识字,但他努力进取,其刻苦、认真的精神得到了武威名师尹世阿、张澍以及陈世镕的赏识,他们曾先后收他为弟子,传授学业。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努力,李铭汉最终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史学大家。
李于锴书斋匾:味檗斋
此匾悬于李于锴书斋之上。其笔法沉稳圆润,为李于锴所写。檗,指黄柏,其味苦,这里是说读书之人明知读书清苦,但更要激励自己坚持下去的决心。“味檗斋”原为明代万历年间名臣赵南星的书斋名。赵南星一生为官清正廉明,他始终以天下为己任,日夜操劳国事,受到了后世的敬仰。李于锴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味檗斋”,除有激励努力学习之意外,还在于仰慕赵南星的品行,并以他作为自己立身的榜样。李于锴,李铭汉次子。1895年,他考中进士,以后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他在山东为官十四载,历任蓬莱等地县令,后官至山东沂州知府。在山东为官时李于锴体恤民情,政绩卓然,在当地有“贤太守”之称。
上堂屋匾:古槐堂
“古槐堂”三个大字,为李铭汉所题,三字苍劲洗练,颇具神韵。古槐堂是李铭汉故居的中心建筑。而所谓的古槐堂,源于李铭汉后院里一棵高大的明代古槐。夏天李铭汉祖孙几代都在院子中乘凉歇息,这棵古槐陪伴了李氏几代人的成长、衰老,他们对这棵槐树怀有深深的感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花草树木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寓意,而槐树以其苍劲挺拔、根深叶茂的形象被认为是正直坚强、仁义宽容的象征,李铭汉将李氏堂屋取名为“古槐堂”,也是以此教导李氏后人要如这棵槐树般正直做人的道理。
古槐堂左右两侧廊柱上为李于锴的篆体楹联:勤旧学不解,辟新智见闻”
“解”通“懈”,“智”通“知”,意思是对于传统知识要勤奋好学,不懈怠,而在遇到新的知识时又要很有见地,视野开阔,就会有新的收获。
与上述几块匾额不同的是,在故居过厅东西两侧还各悬有“赋去烦重”、“棠阴榆社”两块匾额。关于这两块匾额,有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在明代的凉州卫(今武威),有王(明肃王朱楧)、吴(允诚)、宋(晟)三府的耕地,明朝灭亡后,清政府将这三府的耕地统一编入武威县,变更分配给当地农民耕种并收取赋税,故名“更名地”。但不知什么原因,“更名地”税定的比一般的赋税重三倍,农民们有时辛苦一年的收成还不够缴税,沉重的赋税压得他们苦不堪言,有些农民因无力缴纳,不得不背井离乡,逃往他处。李铭汉生前就曾为减免这一赋税而多方奔走。清朝灭亡,“更名地”税仍未取消。民国建立后,李于锴辞官回到家乡,他继承父亲遗志继续向民国政府倡议减赋。民国六年(1917年),在久未得到答复的情况下,李于锴便自己筹集巨资,一次替农民缴纳“更名地”粮约1800石,为他们减轻了多年来的这一沉重负担。当时的乡民们感激不已,纷纷上门跪谢。李于锴去世后,武威民众自发前来吊唁,并送上这两块匾额,其中“赋去烦重”匾讲李于锴“筹资买赋”的这一义举曾为当地老百姓免除了沉重的赋税。“棠阴榆社”,棠阴:典源出自《诗经》《史记》,比喻民间对于地方管理者惠政的纪念。榆社:见于“枌榆社”,为汉高祖的里社名。以后“榆社”指故乡的里社,明代高启诗中有“家同榆社近,人比竹林多”之句,这里意指李于锴辞官后还念及家乡人民疾苦。送上这两块匾额表达了民众对李于锴深深的怀念与敬仰之情。
如今,象征着李氏三代学人学术精神的那棵高大古槐早已不见,而这些悬挂于故居中的匾额与楹联便成为李铭汉故居中最具内涵的记忆,它不仅蕴涵着李氏几代人修身治家、立身处世的道德志向以及治学精神,也让前来参观故居的人们在出入俯仰间得到熏陶与启迪,使李氏家族的人文魅力至今闪耀。
作者简介:王丽霞,武威雷台景区资深讲解员,常年研读雷台汉文化、五凉文化,有多篇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