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艺术被数码照相克隆,警惕赶时髦的“照片画”

Image 2020-03-18

俞建文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全球智库研究所副所长

兼文化专家委员会主任,

天津美院特聘教授,

农工党中央专委会委员。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从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上发现一些“奇特现象”,尤其是“照片画”现象。

而近期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华时,整个艺术圈为这场疫情创作的作品中,又看到大多数“照片画”的重复。从让人质疑,到令人担忧。艺术已不是创作而变成了“制作”。

钟南山“致敬”照片画,图源网络

换角度想,为什么工业化时代发明的照相技术,能催生出毕加索的立体派艺术?

基于对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历程,需要这个群体作深度的思考,以艺术批评和社会审美能力提升,能参与融入到深度改革开放中,提升社会发展的质量,形成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特色道路。要有真正给予人类文明所需的精神养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形成中国的艺术语境,显示中国的力量。

艺术多样性的表达,其根处是在内心情感里。即使是处在纷飞乱象中,须有时代性的表达,所谓时代性是基于现实性,且能超越现实的,给予坚守的预见性和发展性。因而时代性,也具备了批判性和融合性,回归到人类共同情感的普适性表达。

顾恺之 洛神赋 (局部)中的人物描绘

中华文化的优势在于扬善去避恶,艺术作品的价值在此,生活与历史的急剧变化与融合,使艺术家的情感表达趋向于具象、抽象、意象,不离生活的本象,走向生活体验而不辱使命的心象的创化性视觉表达,从而让艺术焕发出生命力的光芒。

赶时髦的“照片画”这种图像是丧失个体具有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及原创能力,是失去对鲜活生活的热情参与和体验,让艺术生命的源泉断流个性化,创作化的艺术生命被沦陷在套路化和同质化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思想,释放出人的本能主动性和创造性,却在当下反而被人工智能化所笼罩,艺术图像成了制造复制过程而不是创造?

纵观古今,中国绘画审美一直强调以形传神,强调生活最真切的、最感性的体验,艺术家胸怀藏着天地之精气神,岂能被照相版所克隆,艺术成了制造的产物,其艺术生命的属性已荡然无存!如此的中国画已退步到“以形写形”之地步,数码时代将要取代艺术的创作,人的异化境地将何等尴尬?

冷军 《肖像之相——小姜 》

科技巨变的年代,充满着实践探索形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此不断改革、开放的政策氛围下,我们应秉持着崇高的时尚创新精神,依据历史唯物史观,去积极地拥抱传统,这是每一位艺术工作者应具有的文化自觉心和文化自信、遵循艺术生命的属性,让鲜活生动的生活,不是再现,是表现出来,创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新气象和新艺术,不可缺失和替代的艺术批评和审美理论体系建设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大业中的重要的人文精神支柱。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