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拾器格物:宋砚之美

2020-03-17

砚,作为文房之要物,在社会文风兴盛的宋代,获得极大发展。两宋时期,重文取士,寒门子弟皆有机会求取功名,由此导致全国文风兴盛,书院林立。在此背景下,砚台需求大增,砚文化蓬勃发展。宋·史尧弼《策问》曰:「惟吾宋二百馀年,文物之盛跨绝百代」。由此可见当时士大夫对文化艺术是何等的自信。

宋代理学的兴盛,为宋砚制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二程粹言》云: 「天者,理也」、「理者,实也,本也」。《朱子语类》云: 「凡有形有象者,皆器也。其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道也」。从当时的理学思想看来,「万物皆有理」,这里的「理」应理解为相对于「器」「物」而言的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宋代砚器的制作秉承一个「理」字,通过对古砚的详细解读,其简约的外形,简洁的线条,各种点、线、面的结合之协调,为历代砚之造极,从细微处去观察其表象,发现宋人制作态度非常严谨。比如从不同砚器的长、宽、高比例中,可以窥视到相同的规律:

在不同社会阶层所使用的砚台制式、规格中,可以解读出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等信息。宋砚以线造型,以型写神,似直非直、似圆非圆、似平非平,方圆结合、动静结合、追求平衡。这种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的美学思想表现,正是理学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处处承载着丰富的宋人理学思想与智慧,体现出宋代文明之伟大,宋砚之妙就妙于此也。

/抄手砚/

抄手砚不但是宋砚的主流砚式之一,也是砚台史上最为经典的砚式。它继承唐代簸箕砚、凤型砚等诸多元素,又承载宋文化之精髓,简洁大气又非常实用。从目前出土的情况分析,抄手歙砚比重最大。

/琴样砚/

「明窗净几罗利,余故荟萃古琴砚古钟鼎」。从宋人赵希鹄的言语中可以看出古人对琴式砚之钟爱。琴式砚发展到宋末,式样已达数十种,其中北宋相对写意、南宋逐步写实。宋代《歙州砚谱》和《端溪砚谱》都载有「琴样砚」。以琴式入砚,题材取于乐器,经过抽象提炼后,略去了大部分琴的构件,只留下琴的整体修长外形。砚额仅用一优美的弧线代表龙龈,点出琴的主题。简洁的线条非常准确传神地勾勒出这一文房用具特有的高贵与典雅。

/只履砚/

履,在古代有很多的寓意,与品行有关。《晋书·温峤传论》记载: 「性履纯深,誉流邦族」。履又与福禄有关,汉·焦赣《易林·需之大畜》记载:「封圻英流,履禄绥厚」。以履为题材制砚从晋代瓷砚中已经看到,在宋代则非常普遍。「履」不但是歙砚的主要制式之一,端砚、 洮河等石砚也都有履样砚,有隻履型、也有双履型,造型也各异。

/马蹄砚/

「春风得意马蹄疾」,「春风得意」是对学子寒窗苦读的最好报答。 此砚作有圆形,亦有椭圆形,由上而下内敛,砚内形若马蹄。砚堂斜向下与砚池相连,砚面饱满而有张力。砚外形峻峭,整体敦厚。

/月样砚/

砚池如月,砚堂如日,寓意日月同辉。置此样砚于几案,激励学子攀月折桂。砚作正圆形,砚面大于砚底,砚体自上而下收缩内敛。砚缘宽阔,砚堂雕琢饱满,略微凸起,砚岗过渡自然流畅,砚背深凹,与砚堂呈现阴阳平衡之意。因研墨推磨的需要,砚的石 纹是竖向,与磨墨的方向一致。

/凤字砚/

凤字砚也称「凤池砚」或「凤凰池」。其砚外形如「凤」字,砚首略窄、 砚尾较宽,尾部有二足,砚面淌池。砚首由圆到方、束腰明显、尾部开张,砚面平坦,砚堂与边线齐平,与砚池有圆润饱满的砚岗过渡分界。此砚式盖始於晋代。米芾在《砚史》中写道:凤字砚「至本朝变成穹高、腰瘦、刃阔,如钺斧之状」。晋唐用凤池砚,中如瓦凹,故曰「砚瓦」。

/厢式行囊砚/

此类砚出现在北宋早期,因文人便于携带而设计。通过此砚的实物与解剖图可以看出,其长宽高比例接近当时的寿棺琴式砚,除外形比一般砚台小以外没有特别的不同,而实际上此砚的中间被挖空用来储藏水,以便旅途随时使用。研磨板与水箱间用黏合剂粘合,滴水不漏,研磨板采用很好的砚石,有利于研磨,大多是歙石,也有少部分采用端石。研磨板与砚池各有一个小孔,分别具有透气与进出水的功能,设计之妙巧夺天工。

(本文来自:文人空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