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有一种成熟,叫沉默;有一种境界,叫不说!
古往今来,总有很多人说自己懂《道德经》,恐怕未必。真正有资格说自己懂老子道家思想的恐怕只有一个人——庄周,为啥呢?
在庄周以前,有个道家组合叫“黄老”。自打空中一声巨响,庄周闪亮登场以后,这个组合便改成了“老庄”。说句大不敬的话,庄周可是把人文始祖黄帝都挤下去的男人。
一
很显然,《道德经》跟《鬼谷子》一样,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古籍,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至少《鬼谷子》的第一句“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下也”还很容易读懂,而《道德经》的第一句就无疑让无数文豪尽折腰。
如果你问庄子,什么是“道可道,非常道”?你猜他会怎么回答?三个字:
不知道!
二
《庄子·知北游》里说了这么一件事情:从前有位智先生一直想搞明白到底是“道”,于是到处寻访名师,希翼能找到答案。可是天下之大,人海茫茫该去哪里寻“道”呢?
一路向北吧。为啥呢?传说“道”在幽暗之中,而北冥常年黑夜,八成是在北面。智先生走啊走,走啊走,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隐氛山”,找到了一个叫“无为谓”的先生。于是急吼吼的问了三个问题。
事实上这三个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想问的。智先生问: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
大家都知道西方哲学上有三个元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但是却甚少有人知道其实东方哲学也有三个元问题:
如何知道,如何安道,如何得道。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无非就是在追寻这三个问题,虽然大多数人还处在“下士闻道哈哈大笑”的境界,甚至连基本的“知道”都没搞定。
什么是知道?思考、思维、思想。
什么是安道?为人、处世、安心。
什么是得道?方向、方法、顿悟。
是不是觉得阿信整理的很工整,甚至有点顿悟的感觉?不急,咱们接着往下看。
三
正当智先生满怀希望的想听“无为谓”长篇大论,传经布道时。无为谓先生却哑然不言,一言不发。智先生觉得自己白问了,纯粹是在浪费时间,便愤怒的头也不回的走了。至于他有没有冲地上吐口痰就不得而知了。
智先生这一次决定向南走。为啥呢?因为南方比北方暖和,阳光普照,道一定在南方。智先生便踏上了南下的行程。这一路又是千辛万苦,历尽艰辛。他终于找到了南方的“狐阕山”,老远就看见诳倔先生。智先生一眼看去,就觉得这位诳倔先生不是普通人,看起来什么都懂。于是智先生又提出了哲学三问:如何“知道、安道、得道”。
这诳倔先生先生听到问题后,大言不惭的说:“嘻!我懂,听我给你一一道来”,于是摆开架势准备长篇大论一番,结果憋了很久却哑口无言了,急得满脸通红。明明感觉自己什么都知道,结果一张嘴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智先生见状,生怕耽误时间,于是转身就走,一路向西。
四
这一次他上了昆仑山,进了仙宫,找到了黄帝。黄帝到底是黄帝,听到智先生的问题后,说道: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啥意思呢?非思维,非考虑,才能懂道。不处世,不为人,才能合道。无方向,无路线,才能得道。
智先生激动的手舞足蹈说:果然是个得道之人,我现在明白了。我前面找了“无为谓”和诳倔”两个大骗子,什么都不懂,害的我白跑一场。你猜黄帝怎么说?
他说:无为谓是真懂道。诳屈是装懂道。而我和你终究是门外汉哟!懂道者不谈论道,谈论者不懂道。随后黄帝说了让人振聋发聩的一句话: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
看官,其实老庄那时候开始,就已经清晰的划分了道德和仁义的区别。道和德是自然存在的一与多,不能靠人为求得,越是刻意地追求,越不自然,也就离道德越远;无为无求,与天地处于自然的同一体中,无所不在的道就会在你身上体现为德,因此道不可人为获取,德不可人为达到,颇有点“道能弘人,非人弘道”的意思。
但是仁有可能是装模作样的。义有可能是伤天害理的。礼是演戏相互的欺骗。
由此可见,你讲一个人不道德,不过是在说他境界低,而不是品德差,因为道德本就不是行为准则,不可人为获得。但是,如果你说一个人仁义,那是在骂他虚伪。重申一遍:
道德和仁义是两回事,道家的核心是道德,儒家的核心是仁义。
五
你以为故事结束了吗?并没有。
听完黄帝一番长篇大论后,智先生觉得自己听懂了,于是便总结说:无为谓不回答我,是上智;狂屈欲说而不能,是中智;你我长篇大论,莫非就是下愚?(现在你能明白为什么鬼谷子说“言有曲故”了吗?语言是会歪曲事实的,语言并不能完全精确的表达真相。)
黄帝意味深长的说:“我和你终究和道不相干,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我们都认为自己明白那不可知的大道。此正可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可道,非常道。道不可说,说即是错!
[参考文献]:庄周《庄子·知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