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语浅意深,因物喻理,寄至味于淡泊,小学必背古诗《题西林壁》

2020-03-11

今天,我们将跟随大诗人苏轼一起去旅行,读一读他的作品《题西林壁》。西林壁在今江西庐山西麓西林寺。《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伟景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那么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哲理呢,我们先来读一遍这首诗在诗里找答案。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文大意:

这首诗讲的是:正面看庐山是雄奇的山岭,侧面看庐山是陡峭的高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不同角度去看庐山,每个角度的景色都不相同。之所以迷惑认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自己就在这座山中啊。

创作背景:

读完这首诗,再想想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那些描写风景的诗,有没有感觉不够雄奇壮观呢?因为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借助庐山的形象,紧紧扣住游山这一主题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传递给我们一个人生哲理!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那年,因乌台诗案从一介地方行政长官被贬至黄州充任黄州团练副使(从八品散官),这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官,其实手里一点权力都没有,还要受当地官员的管制。

这段时间苏轼变得心灰意冷生活过得也是极度郁闷。为调节心情,经常与友人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正所谓“诗家之不幸乃诗之大幸”,要不然也就没有了千古名篇《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了。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途经九江,与几位友人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写了不少诗。这首《题西林壁》是他为了总结这次庐山之旅写的。

诗文赏析: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实景描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丘壑纵横、峰峦起伏,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庐山所呈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无论你怎么变换角度,也看不到全貌。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苏轼在诗的最后发出了一句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字面意思是我看不到庐山的全貌,是因为我就在庐山之中啊!这两句诗奇思妙发,把整首诗的意境浑然托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同样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就像诗人游庐山,因为人在庐山中,所以视野所及,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只是局部而已,想要看到全貌一定要跳出去,脱离原来的空间到更高更远的地方、以更宽广的眼光看待问题,学会变换角度,摆脱主观成见,这样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