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漫说《清明上河图》里的动物描画,隐藏着怎样的独特视角和内涵

2020-03-10

文/赵奇云

《清明上河图》就是从宏观中选取了具象的一幅画卷,从画中的细节上还原和讲述繁华的北宋。“上河”就是汴河,在繁华政治清明的时代,人们纷纷走向市井甚至远方。

那里有小桥流水,有停泊的客船,有忙碌的酒肆、茶楼,也有小商小贩,正是这些平凡而普通的角色的介入,让这幅画多了更多的解读。这幅画的最大特点就是包罗万象,里面甚至细微到出现“广告”的布局,堪称北宋时期最早的“城市牛皮癣”。

清明上河图全景

此外,对于里面的动物的描画非常全面,仅此角度便成了这幅画作的最大看点之一。

汴梁城的走兽,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这个城市的繁华富饶。

各种走兽的描绘,完成了画家想要从另一角度铺陈独特风景的愿望。动物是北宋人们行走的载体和吃喝酒肉的美食,它们或是作为车驾的主角,或是赶脚的代步工具。总而言之,正是这些动物的深度参与,才让汴京城运动了起来。

它们拖着或多或少的物件,沿着人群慢慢移动,成了画中独特的风景线。 有的环节有小憩的耕牛,活蹦乱跳的马狗,和专心走路的毛驴,《清明上河图》里东京沐梁城的一派诗情画意,人与动物相处和谐无间。动物早已融入到汴染城里城外的生活中,成为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部分。

局部

马背 一直是运载历史宿命的主题,它们深度参与了历史的兴衰,那些马踏沙场的艰辛创造了一个个朝代的兴衰。

唐代,马就是诗人经常描写的动物,甚至带着许多的苍凉的奔放。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潇洒,又或者“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的痛快。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的马屁微乎其微,但是不能说没有,恰恰用少马突出了其它动物占据舞台的作用。

然而当渐渐仔细展开《清明上河图》去探寻里面的动物种类多寡时,却意外地发现,画中最多的动物并不是马也不是牛,而是中国文化史中并不被待见的驴。从汴梁城的角落,乃至路面无不充斥着驴子的脚步,它们悠闲的载着人穿梭在繁华的市井当中。

局部

显然,大幅度出现驴的描绘,并非创作者的心血来潮的标新立异,而是用写实的手法还原历史的面目那么为什么北宋会突然涌出这么多驴子呢?这些当然与当时的国情有着深度密切的关系。“北宋时,最适宜马匹生长的天然牧场西北和北方的草原地区都不在疆域之内, 政府只能依靠和辽、西夏的贸易以及西南藩族的进贡来获取良马。”《宋代文化笔记》因此由于养马需要大幅度成本,出于性价比的考量,养驴完全可以满足普通商贾的需要。 此外,宋太宗时期干脆:禁止富人和官员私自买马。不能买马又想骑马,于是租马业便在汴梁城里流行起来。这里面到底有怎样考虑,想必应从当时宋朝战略角度来看。

局部

那么没有马怎么办呢?尤其关键时期不能骑驴时怎么办?于是悄然兴起了租马这一行业。有一本叫《东轩笔录》书里明确讲述了一个关于租马的事情:宋仁宗时期主管开封府刑狱诉讼的孙姓小官,特别喜欢官场的架子,由于出门没有马,又不想骑驴,因此每次都选择租马。跟今天的租车差不多,租马之前,赶马人必须会询问客人是单程还是往返,然后再根据行程来定敲定租金。有一次孙出行是负责押运犯人到法场行刑,就是去送犯人砍头,于是又去租马。赶马人问他去哪里,他回答:“上法场。”赶马人又照例故意问了一句: "那您去了还回来吗?”惹得周围人都哈哈大笑。这当然是个很有趣的段子,但却反映出当时租马市场的走俏。

此后租马行业费劲,价格越来越高,因此逐渐出现了租驴的行当。

北宋大学者王得臣写了《塵史》一书中说,宋神宗熙宁以前的汴梁城中租驴业发达,熟人见面都在驴背上打招呼。当时的退休宰相王安石,在南京养老,听说苏东坡北上路过看望他时,特意骑着驴子前来迎接。对此场景,苏东坡曾写诗描述说:“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局部

前宰相尚且只得骑驴代步,可知宋代骑驴的风尚普遍。

此外北宋的文人士大夫也爱驴,除却节省支出外,骑驴似乎与文人的风度相当。早在曹丕时代,他与那些文人朋友特别喜欢驴,以至于老朋友王粲去世后,他们因为这位王粲喜欢驴,因此在其墓前学起了驴叫。

此外文人大多神往“杜少陵骑驴客京华”的意境。骑驴在他们心中意味着清贫与落魄,同时也象征了操守和酒脱。驴子的命运本来多蹇,与文人的命运惺惺相惜,二者的组合显然多了一份文化上的美学考量。《渑水燕谈录》的作者王辟之在其作品中记载了一些北宋的官场趣事。其中还讲述了一个“卖马换驴”的故事:话说那时是宋真宗年代,陕州的一名法官刘偁由于坚守清廉,以至于到了退休时没有回乡的盘缠。不得已把做官时的马匹卖掉换做盘缠,勉强买来价格便宜许多的毛驴骑行回老家。

局部

无独有偶,诗人魏野喜欢穿白衣骑白驴,自然将这位官员引为同道中人,于是特意赋诗赠别:“谁似甘棠刘法椽,来时乘马去骑驴。”迅速传为美谈。当时一流画家李公麟听说此事后非常感动,还特意画了一幅《荆公骑驴图》想送给他。

驴子在宋朝人的眼里,是完全可以和马匹相提并论的乘骑工具,更是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帮手。由于大部分驴子性情温顺,因此更便于骑行和驼运些物品,有的买豆腐的老人最喜欢用驴子驾车,简直是搭配的刚刚好。仔细揣摩《清明上河图》中的驴子,它们有的组成运输的队伍,有的驮着沉重的口袋,有的拉着满载的串车……似乎每头驴子的背上都载着汴梁城的希望。

此外 把去马和驴去掉,在《清明上河图》能够看到出现频率最高的动物就数牛了。农耕文明的发展里程,没有更牛是万万不行的,这其中当然更包括宋朝。而当时的背景是由于耕牛数量并不太多,因此在北宋时期,耕牛的地位是相当隆宠的。

局部

农家对耕牛的重视程度。 宋代不仅私杀耕牛是犯罪,由于大型牲畜的稀少,加之马匹的珍惜,因此牛的作用显得日益广泛而重大。牛会耕田,还会拉车,且力气很大,因此负重致远的任务只好落在牛的身上。宋代牛车既有客车也有货车。

此外除了牛,在这幅画里还少有的可见到骆驼。

一提起骆驼,会让我们迅速想到西域和大漠。然而在宋代相关史书里,一般被称作“橐驼”的骆驼,在北宋时的北方地区,尤其是汴梁城周边,已经不难少见,说明在汉唐时期,骆驼已经流入中原。当时的西域商人牵引骆驼来内地行商古已有之,内陆人驯养骆驼来运输重货也成寻常。宋真宗时的宫廷画家冯清就是因为家住商旅云集的汴梁城南,有了机会便经常观察骆驼进行临摹绘画,逐渐成了画骆驼的专业人士,彼时的汴梁城中甚至还配备了驼坊,用于专门饲养骆驼供官府运送军需物资。由于骆驼耐旱耐热,两个驼峰可以坚持许久,因此在夏天,选择骆驼远行去商贸显然是最务实的选择。

局部

此外《宋朝事实类苑》里记载,宋真宗天禧年间,一名武将在酷暑时节用十几头骆驼运送自己的行囊前往齐州赴任。走至半路,刚好遇到一只老虎带着幼虎蹲踞路旁等待觅食的机会。骆驼看到有老虎,可能也是应激反应,马上大声嘶叫起来,做出要对对着老虎又踢又踹的动作。

老虎对突如其来的场景吓得不知所措,竟然顾不得自己的幼崽落荒而。或许体型庞大且具有攻击性,也是人们选择骆驼运输的一个重要原因吧。重要的是,这些动物行走在《清明上河图》里,为了解那段扑朔迷离的年代留下了许多参考的样板,因此有关《清明上河图》里的动物成了研究这幅画卷的独特角度,让人倍感有趣。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