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幸亏唐宋人没有手机……

2020-03-10

大概20年前吧,网络上有篇文章《如果让唐宋人拿起相机》,作者写道,如果唐宋人拿起相机,他们对镜头的运用娴熟自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用超广角、大视场镜头来诠释他的边关烽火和古战场的雄浑壮美;

“印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透过大光圈标准镜头,让我们领略到虚化背景下沉重的历史沧桑感与淡淡的哀愁。

作者又写道:欧阳修先生也是摄影高手——“环滁皆山也”,用的是广角;“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开始变焦;“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镜头推出,主体拉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定格,大特写。

……

如斯种种,他说:唐宋先贤把汉字的美学发挥到极致,凭着这样的审美情趣玩相机,凡有网络处,必有诗人贴图。

在赵老师看来,幸亏唐宋人没相机,要不然他们就懒得做诗了。看见美妙的风景,只须“咔嚓”一声,直接发朋友圈,犯得着搜肠刮肚地苦吟吗?

更万幸的是,唐宋人岂止没相机,他们没网络,没路由器,连手机也没有。

唐人贾岛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寻隐者不遇》,松树底下,诗人与童子三问三答——“你师傅在家吗?”“不在。”(松下问童子)“干嘛去了?”“采药。”(言师采药去)“在哪旯旮采啊?”“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短短20个字,寓问于答,情趣盎然。

如果让贾岛拿起手机,画风是这样子的——“喂喂喂,我是贾岛,在你家门口。表浪了,快回来……”

完蛋了,一首五言绝句就此泡汤。

唐宋诗歌里,“寻人不遇”不是什么稀罕题材,似乎大家都喜欢写。本来兴冲冲地去寻朋访友,转山转水,走得娇喘吁吁,临了吃个闭门羹。咋整?自我安慰一下吧,写诗!

不信我们翻开《全唐诗》看——《寻胡处士不遇》(韩翃)、《寻菊花潭主人不遇》(孟浩然)、《寻山僧不遇作》(李白)、《晚出寻人不遇》(白居易)、《寻陆鸿渐不遇》(僧皎然)、《寻汪道士不遇》(刘禹锡)、《寻洪尊师不遇》(刘长卿)、《寻李山人不遇》(王建)、《匡城寻薛闵秀才不遇》(刘沧)、《玄元观寻李先生不遇》(魏知古)、《庐山寻灵纪不遇》(贯休)、《郎员外见寻不遇》(钱起)……多得不可胜记。

赵老师统计过,《唐诗三百首》里头有四首“寻人不遇”。倘按300︰4的比例推算,《全唐诗》《全宋诗》共收录诗作32万首,得有多少“寻人不遇”?

除了贾岛的那首五绝,赵老师最喜欢刘长卿的《寻南溪常道士》,诗曰: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全诗紧扣一个“寻”字,诗题上没讲“不遇”,实际上真没遇着。不过,诗人心态好,不急不恼,他漫步山间,看悠悠白云倒映洲渚,萋萋芳草遮闭门户,雨后的青松苍翠可人,溪边的野花灿烂夺目,大自然的清幽使他万虑俱寂,心有所悟。这样的“不遇”,大有王子猷“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的意蕴。

李白《寻山僧不遇作》乍看和刘长卿的诗很相像,却是另一番滋味。诗曰:

石径入丹壑,松门闭青苔。

闲阶有鸟迹,禅室无人开。

窥窗见白拂,挂壁生尘埃。

使我空叹息,欲去仍裴回。

香云遍山起,花雨从天来。

已有空乐好,况闻青猿哀。

了然绝世事,此地方悠哉。

在这首诗里,李白寻访的对象是一位僧人。松门青苔、闲阶鸟迹、挂壁拂尘,都兆示着诗人扑了空。他裴回(徘徊)且犹豫,既对寻人不遇深怀遗憾,又对山林生活充满向往。李白此时已50多岁了,始终在“隐”与“仕”的矛盾中挣扎。

诗僧皎然与茶圣陆羽(字鸿渐)是好朋友,陆羽晚年频繁“流窜”于江浙一带,皎然多次寻他不得,于是有了以下两首诗:

《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

远客殊未归,我来几惆怅。

叩关一日不见人,绕屋寒花笑相向。

寒花寂寂遍荒阡,柳色萧萧愁暮蝉。

行人无数不相识,独立云阳古驿边。

凤翅山中思本寺,鱼竿村口望归船。

归船不见见寒烟,离心远水共悠然。

《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这两首诗都相当精彩,堪称皎然与陆羽的友谊见证。《寻陆鸿渐不遇》收录在《唐诗三百首》里头,已然千古名篇。赵老师私下觉得,另一首其实写得更好些。

同一题材的诗,写多了会“撞鬼”。唐人贾岛写过《寻隐者不遇》,北宋诗人魏野也写过《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北宋·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

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

白云遍地无人扫。

魏野不愧北宋早期的诗坛高手,这首诗比之贾岛不遑多让。贾岛诗里的隐者“只在此山中”,不管山头、山脚、山前、山后,好歹还有明确去处。魏野寻访的隐者厉害多了,身入蓬莱仙境,行踪漂泊不定。诗人只能展开遐想,自问自答——隐者在哪里?莫非采灵芝仙草去了?末一句“白云遍地无人扫”,令人怅然若失,余韵袅袅。

要说撞鬼,白居易和赵文才真撞了大头鬼。

白居易生于中唐772年,赵文生于南宋末1239年,两人相差467岁,却共演了一部鬼片:

《寻郭道士不遇》(唐·白居易)

郡中乞假来相访,洞里朝元去不逢。

看院只留双白鹤,入门惟见一青松。

药炉有火丹应伏,云碓无人水自舂。

欲问参同契中事,更期何日得从容。

《寻郭道士不遇》(南宋·赵文)

问师云已出,杖履水东湾。

世上方多事,山中亦小闲。

竹光新雨后,禽语夕阳间。

自出云关去,钟声送我还。

老实说,这两首诗都写得很一般,没什么可点评的,纯属巧合得好玩。

从艺术价值上讲,宋人诗总体比唐人诗略逊一筹,但单就“寻人不遇”而言,南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可以扳回一局:

《游园不值》(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常人眼里,访友不值(不遇)是一件令人失望的事,可诗人突发奇想,该不是主人故意拒客,独享满园春色吧?春天是朝气蓬勃生机无限的,你如何能锁得住?看,一枝红杏正探出墙头。

这首诗诙谐中蕴含哲理——一切新鲜美好的事物,必有其客观发展规律,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拉拉杂杂写这么多,赵老师究竟想说啥来着?噢,对了,对了,幸亏唐宋人没有手机,否则我们读不到这些诗!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