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解读济阳三官庙汉墓画像石,“羊”的多重含义

Image 2020-03-08

大家都知道,咱们济阳三官庙墓汉墓去年4月至7月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其中1号墓葬就发现了画像石40块,画像63幅,这些画像石基本上都是磨光后再雕刻的制作工艺,雕刻的线条细腻流畅,将当时的生活情景体现的是栩栩如生,宛如再现于生活。

大家在惊叹于古人高超技艺的同时,开始疑惑三官庙汉墓出土的画像总是有羊的身影呢?门楣的正中央基本都是羊首画像,还有部分画像石描绘的社会生活场景,如中室西侧立柱上的庖厨图,也是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汉代富家大户的后厨剖鱼宰羊、汲水切菜、添柴煮肉的情景。羊,这样的一只软绵绵的动物怎么这么受古人的追捧呢?

图片一庖厨图

图片二门楣图

春秋时期左丘明撰写的《左传》中讲了这样的故事,宣公十二年,楚国攻打郑国,郑国被打败了,郑伯在投降的时候,“肉袒牵羊以迎”。“肉袒”是说郑伯脱衣露体,表示请降,也有诚惶诚恐的意思。但郑伯在投降时,为什么要牵羊呢?就因为羊象征着吉祥,在亡国临危之际,献上羊以祈求得到楚国方面的宽恕,免遭于难。

羊与“美”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学者通过研究甲骨文认为“美”字「疑象人饰羊首之形」,而戴羊角一般是在庆祝仪式中的盛装部分,也有氏族首领或是巫师戴羊角以示威仪。由此,「美」之来源也与道德准则和社会威望结合在一起。总之,羊的秉性逐渐被人格化,成为仁人君子标榜的对象。

大家都知道苏武牧羊的历史典故,这个故事讲的是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苏武是宁死不屈,他边牧羊,手持汉朝符节,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从这个故事可见羊在汉代已经是高高在上的吉祥物了。

中国乃礼仪之邦,礼仪蕴蓄于生活之中,礼仪之所在,常常关涉羊之形体的运用。在古代,羊因其仁者形象常被作为执挚之物。见面执挚为周代见面礼仪,挚通蛰,即礼品。周代人拜谒尊长及走亲访友必须携带见面礼物。到汉代,羊已成为人们信仰中的吉祥物。汉代吉祥多作“吉羊”。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汉洗·大吉羊洗》有:“大吉羊,宜用。”汉瓦当、铜器中亦多有“大吉羊”的字样。汉代人还相信羊能体现人伦之美,把羊作为知己知孝的象征。《说文》:“羔,羊子也,《春秋繁露》曰:‘羔饮之其母必跪,类知礼者。’”《公羊传》何休注云:“乳必跪而受之。”羊的温厚、忍耐、至死不争的性情,颇有礼仪风范,故而被视为仁者象征。

古字“犧牲”即嵌入了“羊”字,说明羊很早就被当做祭品。羊为六牲之一,在祭祀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汉画像石中,羊还有升仙工具之寓意。文献上有此佐证。汉刘向《列仙传》载:“葛山,蜀羌人也。周成王时,一日乘木羊入蜀,蜀中王侯追之上绥山——绥山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也。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因此,羊能作为升仙的工具,这也是三官庙墓门楣上有大量浮雕羊的主要原因。

图片三龙虎、羊头图

在《周礼·夏官司马·小司马》中这样记载: 羊人掌羊牲。凡祭祀,饰羔。祭祀,割羊牲,登其首。凡祈珥,共其羊牲。宾客,共其法羊。凡沈、辜、侯、禳、衅、积,共其羊牲。从这里可以了解到周朝时羊的主要作用还是为人类提供肉食和作为祭祀用。直到周朝时,羊都是官方饲养的,有专门的官员负责掌管和饲养,是非常稀有的贵族专治产品,民间还没有形成饲养习惯。

汉代人还相信羊能体现人伦之美羊是太牢、少牢的必备品,亦是“六畜”之一。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羊本是普通的动物,但在古人的观念中,羊几乎成了善良、美好与吉祥的象征。在山东汉画像石上常见到羊,无论是庖厨图、狩猎图、车骑图、墓门上、大树下,往往都可以见到羊,所以在汉代人祭祀中羊占据了非常高的地位。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