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所有美好,都和春天一起苏醒!
惊
蛰
今天是农历二月十二,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
四季有时,冬天是养精蓄锐,而春天则是生发生长。
蜇,就是藏,是一种静的状态;惊,就是“破”,打破冬日的昏昏欲睡和初春迟缓、沉寂的状态,万物由此从静转动。
天气回暖,春雷始鸣,蛰虫惊而出走。因为欢欣,生命动起来了。
虽然因为一场疫情, 今年的春天似乎来的格外缓慢,
但是“春雷响,万物长”,一切都在往好的形势发展,
崭新的春天带着所有的美好,正慢慢走来。
从今天起,满园的春色将喷薄而出
我们的老祖宗把“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惊蛰一过,春姑娘便迈着轻盈飘逸的脚步,由广东岭南一路北上。
不出意外,她将最先到达昆明、四川,3月中旬将抵达武汉,4月上旬可至黄河中游地区,中旬便可跨过山海关,到达哈尔滨,5月中旬到达北极村漠河。
整个中华大地,便到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姹紫嫣红开遍。
黄鹂鸟感阳气而出,在柳枝头欢快地唱着歌,鸠也在林间不停地鸣叫求偶,正是一幅流动的春日画卷。
惊蛰惊蛰,这一声春雷乍响,给予了大地无穷的生命力,
从今天开始,春暖花开、草长莺飞;
从今宵开始,良辰美景、赏心悦事;
从今日开始,满园的春色喷薄而出。
从今天起,小动物们从冬眠中醒来
“惊蛰百虫醒”,就是指的这一现象。
那些严寒季节躲在土底下或者石洞里蛰伏起来的动物,都被春雷惊着了,它们苏醒过来,慢慢舒展活动,往外走迎接春天。
动物的冬眠真是各具特色。
蜗牛是用自身的黏液把壳密封起来。绝大多数的昆虫,在冬季到来时不是“成虫”或“幼虫”,而是以“蛹”或“卵”的形式进行冬眠。
熊在冬眠时呼吸正常,有时还到外面溜达几天再回来。雌熊在冬眠中,让雪覆盖着身体。一旦醒来,它身旁就会躺着1~2只天真活泼的小熊,显然这是冬眠时产生的仔。
松鼠睡得更死。有人曾把一只冬眠的松鼠从树洞中挖出,它的头好像折断一样,任人怎么摇撼都始终不会张开眼,更不要说走动了。把它摆在桌上,用针也刺不醒。只有用火炉把它烘热,它才悠悠而动,而且还要经过颇长的时间。
刺猬冬眠的时候,简直连呼吸也停止了。原来,它的喉头有一块软骨,可将口腔和咽喉隔开,并掩紧气管的入口。生物学家曾把冬眠中的刺猬提来,放入温水中,浸上半小时,才见它苏醒。
从今天起,农家开始新一季的忙碌
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春雷不但是万物开始动起来的信号,也是田家开始动起来的信号。度过了漫长而闲适的寒冬,从今天开始,农家就要重新开启新一季忙碌而充实的春耕了。
“惊蛰黑牛开犁”就是其春耕生产开始的发令枪,是古代一种重要的仪式。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内涵。
在全国上上下下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这一声声雷响,是提醒更是鞭策:
懒散了这么久,就算还没完全恢复正常的工作、学习,我们是不是也该从悠闲的度假模式调整到有序的工作状态了呢?
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时节就要来了,我们也该从睡梦中醒来,有规律地生活,养成自律的好习惯,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在万物复苏的环境中,和农家一样,等待着秋天的丰收。
从今天起,让所有阴霾都一扫而去
在中国的传统里,“惊”从来都不是一件坏事。
春节要放鞭炮,把厄运和邪气都吓走;元宵节舞龙舞狮,也是为了让阳气上升,图个吉利。
惊蛰也是如此。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一声声石破天惊的惊雷乍响,正是一扫阴霾、扬眉吐气的好时候。
民间就有习俗在今天听到第一声春雷的时候,抖抖衣服,抖掉霉运。
在江苏的邗江一带,有照蚊虫的习俗。在惊蛰这天的晚上,当地人要点燃春节祭祀的时候留下的红蜡烛,然后拿着在屋里、院子里到处照,还要念念有词:“惊蛰照蚊虫,一照影无踪”云云,据说这样可以驱走蚊虫。然后呢,当地人还会把送灶王爷时留下的糯米加糖炒成饭吃掉,叫做“炒虫儿”,就好像把虫子吃掉了一样。
在江西、广西的一些地方,当地人有用撒石灰的方式驱虫的习俗,墙根屋角都要撒遍,有的地方还要把住宅周围全都撒上石灰,还要撒出一把弓的形状。据说这是唐代药王孙思邈的遗泽。
而在湖南的醴陵地区,当地人有惊蛰时节在屋里放鞭炮的习俗,叫做“爆惊蛰”,有吓跑虫子的意思。
有些地方还有“打小人”的传统,用鞋子打地上的小纸人来驱赶晦气。
这时的天气还是乍暖还寒,惊蛰吃梨也是传统习俗。除了这次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春天本就是流感季节。此时口干舌燥,容易咳嗽感冒,吃梨可以消咳,也有让疾病远离身体之意。
今日惊蛰,万象更新。愿春天的第一声雷震醒所有的噩梦,愿春天的第一场雷雨洗尽所有的阴霾,期待春天带着所有的美好款款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