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诗之惊蛰:雷雨催桃花,耕种满田畴
惊蛰最美,是谁惊动了,最绚烂的春天?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鳩。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唐朝元稹《惊蛰二月节》
初衣解诗:唐朝的元稹,当丞相的时间并不长。43岁的时候,元稹当过几个月的臣相,但屁股还没有坐稳,就被赶了下来。不过元稹是一个务实的官僚。下来之后,元稹在浙东6年,新修水利,发展农业,政绩卓著。51岁的时候再度拜相,当然这次又做了几个月,依然有于他的雷厉风行,树敌甚多,而退了下来。53岁的元稹死在武昌节度使任上。
后世对于元稹颇多非议。关于他的爱情故事,早年辜负崔莺莺,青年攀附妻子家庭,晚年辜负才女薛涛,这些艳闻拉低了他真实的政治能力。
但实际元稹是一个务实的能吏,我们从白居易对元稹的感情就可以知道,白居易是一个非常同情下层人民的官僚,他和元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单是诗词的共鸣,更多的是一种现实才干的互相激赏。因为他们都是反对贵族奢侈贪腐,致力民生稳定的爱国官员。
元稹在短暂的作为丞相的生涯里,致力农业的发展,他编撰了24节气诗,其影响力之大,应该是贯穿了整个唐朝的。从新疆出土的,手抄本的24节气诗就有两部,这是进行商贸的唐朝商贾百姓居家旅行的必备。在印刷业还没有达到顶峰的唐朝,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证明这套24节气诗的价值,它对唐人的生活和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应该是家喻户晓,成为唐朝的通行历书。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农历的仲春二月,有两个节气,第一个节气就是“惊蛰”。看见这一个名字,就会叫人有震动,因为我们看到的二十四节气的起名,平和向上,很少用“惊”这样强烈的字眼。这个节气春回大地,雨水增多,而伴有让人震动的雷声。天地间春雷滚过,春雨霏霏,随着草木峥嵘,是各种昆虫小动物正式告别冬眠的日子。它们登上春天的舞台。
春雷仿佛是一声锣鼓,惊动了天地间的万物。这个“惊“字,何其的敏感和喜气。
但实际”惊蛰“在汉朝,并不是用的“惊蛰”,是用“启蛰”,这样的说法也很有意思,这是说的昆虫小动物开启了春天的能量。虽然典雅,也符合一贯修历的中庸大气平和,但是因为汉景帝的名讳为“启”,所以将“启蛰”改做了“惊蛰”。这个极有主观色彩和内心喜悦的“惊”字,就为老百姓所喜欢和接受,后世怎么修正都改不过来。
那么是谁惊动了春天?绝对不是“惊蛰”这两个字。是季节带来的春的变化,是东风雨,是滚滚雷,是万物万物向上的生机。
二月是仲春二月,是春天在大地安家落户的稳定时期,此时阳光和煦,春光铺满了大地。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那桃花从温暖湿润的四川,开始盛放,渐渐铺遍了大江南北,那冬天的老鹰归隐,天际间到处飞的都是春鸟。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时令和气候相互感染,春天是这样的急迫,那草木的萌芽,蓬勃向上。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这是什么意思呢?人们在春风春雨中,开始了一年辛勤的劳作,到处都是躬身耕作的农民,在碧绿的原野上,形成了如诗的画卷。
这是唐朝元稹,写的关于惊蛰节气的诗歌。从经验中来,又总结了这个季节的特点,清新如画,却又满满的正能量。这是耕耘的好季节呀。
那么这样的诗,在精神上,也激励着人们,春天来了,你也抓紧工作吧,不要辜负这么好的季节。
唐朝是以长安为中心,而唐朝的长安,温暖湿润,其气候类于现在的江南。从长安往北或者往南的人,手上带着这本节气诗,一是对故乡故国的思念,第二也是日历和节气的一种参照。
二十四节气至今仍对中国的农耕和民俗起着很好的指导参考作用,因为它来源于对土地和气候最直接细腻的观察,又总结出的经验,更化作了美好优雅的诗句。
关于24节气诗,你还知道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