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半个世纪的海瓦斯乐队 (人民日报)
作者:孟夏韵
拉丁美洲现代音乐史上,一个智利乐队在流行乐坛上十分知名。乐队组建于上世纪60年代,历经意外变故、成员重组、子承父业等种种波折,如今依然活跃在拉美乐坛,见证了智利现代摇滚民谣发展的历史脉络。这便是洛斯·海瓦斯乐队。
海瓦斯乐队于1963年在智利瓦尔帕莱索成立。一直以来,他们以融合迷幻摇滚、前卫摇滚和拉美民乐,尤其是安第斯音乐而著称,被认为是“智利和南美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乐队之一”。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音乐活动中,海瓦斯尝试融合各种音乐风格,从最初的热带音乐到前卫摇滚,再到爵士、古典摇滚和民谣等即兴演奏。他们花样百出,引领拉美流行乐的潮流,大街小巷皆听得到他们的乐曲,人们哼唱着那些耳熟能详的曲调劳作、生活,一些曲目还被收入音乐教材。如今,人们依然可在拉美各国音像店寻找到海瓦斯乐队在不同年代发表的专辑,网络音乐软件将他们半个世纪以来的经典曲目传播至世界各地。
海瓦斯乐队除了表演自己创作的歌曲外,还对其他文人和音乐家的作品进行加工和诠释,以独有的方式演奏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巴勃罗·聂鲁达的诗集、民俗家比奥莱塔·帕拉以及诗人奥斯瓦尔多·罗德里格斯的作品等。虽然是土生土长的智利乐队,但他们的创作曲风却囊括了拉丁美洲各国的音乐风格,不仅涵盖了智利本土从南到北的所有音乐类型,还借用阿根廷、古巴、秘鲁等其他国家的经典舞曲为己所用,以个性的艺术形式改编创造新的曲风,受到拉美各国民众的喜爱。
初识海瓦斯乐队,是因为听了一曲《美洲之爱》。这首歌将人们带回过去,带到了古老的印加文明时代,感受自然和人类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乐曲采用对位法,所有乐器同时弹奏发声、相互反差,没有任何伴奏和弦,却又彼此融洽。乐曲以低音贝斯引入,随后电吉他以尖锐的旋律重复之前的低音,略有欧洲古典音乐之感。之后,钢琴和电子音乐合成器继续编写旋律,增强对位感,为接下来人声出场奠定基础。当人声响起,鼓声开始伴奏,曲风瞬间进入安第斯民谣风格。这种个性的演奏形式令人印象深刻,仔细聆听歌词,发现它竟是聂鲁达的诗集《漫歌集》的选段。
《美洲之爱》收录在海瓦斯的专辑《马丘比丘之巅》中,而《马丘比丘之巅》恰恰是聂鲁达《漫歌集》的精华章节。它描写主人公登上印加帝国遗址马丘比丘的顶峰,俯瞰这片宏伟壮观的历史遗迹,表达对建造这座古城的无名英雄们的崇敬和褒扬,感叹人类向大自然挑战的勇气。虽然无数人为建造马丘比丘奉献出生命,但它却成为人类历史永恒的丰碑。
海瓦斯正是以此为创作灵感,于1981年在马丘比丘遗址现场录制了这张专辑。专辑共收录7首歌曲,其中两首为纯音乐,5首配有人声歌唱。他们恰到好处地融合了拉美传统音乐、摇滚电音乐和古典乐的风格特点,用即兴和直观的方式将拉美人的英勇史呈现出来,在马丘比丘的现场录制更给这张专辑增添了神秘感和仪式感。马丘比丘作为拉美人奋起反抗被征服命运的象征,使得这张专辑在拉美现代音乐史上独具意义,成为海瓦斯创作的里程碑。
上世纪80年代,法国音乐教育界曾将海瓦斯乐队作为学习拉美音乐的入门教材,通过他们了解拉美传统乐器和乐曲。在海瓦斯的创作中,人们可以明显看到两种音乐风格,一种植根于拉丁美洲传统音乐,另一种来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国流行音乐。前者代表了海瓦斯乐队的身份属性,在他们的音乐中,有印第安人的音乐,有从文艺复兴的欧洲带来的音乐,也有非洲黑人音乐,这些不同文明的音乐融合产生了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加上海瓦斯深受当时英国摇滚乐的影响,用电吉他、贝斯、键盘和打击乐奏出前卫摇滚、迷幻摇滚及爵士的曲风,还大胆尝试小提琴、竖笛、长笛、鲁特琴等各类乐器,多种音乐交融的自由即兴创作也成为当时海瓦斯乐队标新立异的创作风格,使他们风靡整个拉美。
海瓦斯乐队的音乐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音乐风格,不同民族、文明在这里实现了多元共存。音乐也随漫长岁月演变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被拉美民族化的混合艺术。他们对拉美原始部族乐器的灵活应用完美诠释了其浓厚的本土民族特色,排箫和盖纳几乎出现在海瓦斯的所有专辑中。他们的乐曲展现出安第斯音乐的精髓,奏起有如自然之声,山风呼啸、空灵飘逸,瞬间将人们引入峰峦叠嶂、云雾缭绕的原始森林,仿佛置身于安第斯印第安人生活的纯美自然中。此外,在印第安音乐和欧洲音乐元素的基础上,康加鼓、马林巴、沙槌、木琴等发源于非洲的乐器为海瓦斯的音乐增添了打击乐声效,是其强劲节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跨越半个世纪的海瓦斯如今依然活跃在拉美乐坛,依然保持着初建时的音乐精神。他们在艺术工作中的那份坚持、毅力、勇气、真诚与创造力,成为智利人乃至拉美人所欣赏和尊崇的生活方式。如今,一位乐队成员的后代将海瓦斯的创作生涯拍成了电影,希望让这个辉煌了半个世纪的传奇乐队为更多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