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世界上最疯狂的真实拍摄计划曝光,《列夫·朗道》系列凭什么令世人如此震惊(腾讯新闻)

2020-02-29

爆了爆了!柏林电影节上的一部《列夫·朗道:娜塔莎》直奔圈内话题性事件而去,而话题的内容已经超出了围绕电影本身经常探讨的话题,涉及伦理、心理,科学。

甚至“什么才是真实”这样的哲学命题。

因为,导演把这部纪录片活生生搞成了一场庞大的实验,掺杂了“高含量”的行为艺术成分。

而且,这部已经在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向世人展映的《列夫朗道:娜塔莎》还只是冰山一角,它只是“列夫·朗道系列”14部影片中编号为12的一部——这不是一部单一的影片,影片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实景体验项目!而这个项目,被称为DAU。

这三个抽象的字母究竟代表着什么?为什么有力量溅起那么高的水花?今天就来说道说道。

列夫·朗道:娜塔莎

DAU. Natasha

导演: 叶卡特琳娜·奥特尔 / 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

编剧: 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 / Kora Landau-Drobantseva

主演: Natalia Berezhnaya / Olga Shkabarnya / Vladimir Azhippo / Luc Bigé 等

类型: 剧情

上映日期: 2020-02-26(柏林电影节)

片长: 145分钟

1

刷新认知的DAU:真实还是虚构?

1998年那部在奥斯卡获得了最佳导演和最佳原创剧本提名的《楚门的世界》,想必没有人陌生。Truman从出生就身在一场庞大的真人秀节目的世界里,而他并不知情,他用最真实的状态活在一个完全被虚构的世界。

电影提供的Truman的视点,让我们至少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和Truman一样,把那个虚构的世界误认为是真实的。

而当男主终于在影片结尾推开那扇门的时候,那个虚构的世界被真实击碎了。对真实世界的解构力量逼着每个观看者都忍不住思考:我是不是也生活在被虚构的世界而不知?

电影《楚门的世界》的豆瓣热评

细思极恐。正如《楚门的世界》结尾,几乎每个人都在暗暗希望Truman做出离开虚假世界的选择,似乎没有多少人想要生活在被人操纵和虚构的生活里。

《楚门的世界》结尾,楚门离开前的最后“谢幕”

而今天要说的DAU,还就是一群人自愿生活在被操控的虚构世界里。它比当年《楚门的世界》想要带给我们的,癫狂得多。

那么,前面提到的那三个字母DAU到底意味着什么?

其实这三个字母起初并没有更多的意义,导演想要拍摄一位苏联物理学家的传记片,这位物理学家被称作“世界上最后一个全能的物理学家”,名字很长,Lev Davidovich Landau,而DAU就是截取了这个长长名字的最后三个字母。

苏联物理学家列夫·朗道

为了拍摄这部传记片,一个庞大的前苏联场景被复原出来。

但导演冒出了新想法。这个庞大的场景不再仅仅是一部传记片的临时搭景,导演想要从这个搭景延伸出一个庞大的体验项目

模拟苏联科研机构的巨大片场平面图

导演在乌克兰把这个前苏联搭景修建了12000平米,包含斯大林时代的一个小镇和列夫·朗道领导的国家科研中心,而且是1:1复原。

一切准备就绪,这个被圈起来的小世界开始运转起来,这里流通着苏联的货币,复原着1938年到1968年的生活。

这已经俨然一个小社会了好吗!一切都是搭建和复原的,但一切都要做到无比真实。

于是,来自世界各处的人以演员的身份自愿来到这里,但他们要做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表演,而是需要完完全全生活在这个被搭建起来的80多年前的苏联生活日常里。

货币、着装,甚至连无产阶级和干部群体之间极端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和不公平对待也都原样存在

到这里做演员,不会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种身份被拒绝,据官方介绍,不仅艺术家、科学家,在现实中无恶不作的罪犯也一样通过筛选成为了DAU的演员。

在这里,唯一会被禁止入内的只有一个:来自真实现代社会的一切。

然后,演员们在这里生活的一切都被摄影机记录下来。

发现了吗?这是一个被虚构却也足够真实的存在,而且不仅虚构,连真实也可能是有意为之。换句话说,在这里,连所谓的真实也可能仅仅是虚构的真实,导演、演员,都是如此。

眼前的一举一动是在表演吗?也许TA真真切切地在生活。在真实地生活吗?焉知那不是有意的表演?

是电影还是生活?真实和虚构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了。在这个项目里发生的一切,是真实的虚构,也是虚构的真实。

而这也正是DAU在引发思考上走得更远的地方。在《楚门的世界》里,男主Truman对那场庞大的真人秀毫不知情,所以他即便是在这个虚构的世界里,也活得绝对真实,真实和虚构就像楚河汉界,可以被清清楚楚地区分开。

但在DAU项目里,真实和虚构的模糊可以带来太多的思考,哲学味儿足足的,更不要说它在戏剧、建筑、心理、伦理等各个方面引申出来的思考和讨论。

主动自愿的体验,一群人在通过体验的方式探讨真实和虚构的命题,以及其他更多的命题。而这也让DUA的意义超越了一部或几部影片本身,影片的“生产过程”也在虚虚实实之间,成了艺术。

2

疯狂:导演、故事和他的制作人

今年的柏林电影节,有两部用上面的方式创作的DAU作品展映,一部就是已经在主竞赛单元展映并激起了千层浪的《列夫·朗道:娜塔莎》,另一部是片长6小时的《列夫·朗道:衰退》,在28日的特别展映单元展映。

尽管在真实和虚构等问题的探讨上比《楚门的世界》走得更远,但DAU系列的拍摄过程和《楚门的世界》故事里的呈现还真有点像。DAU项目的导演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在这座搭建起来的乌克兰小镇里布满了微型35mm摄像机,当然,也会根据需要用手提摄像机拍摄素材。

从2009年起,这里“生产”了700多小时影像和8000多小时的对话录音。

2011年开始,这些素材通过剪辑,将变成14部成片,最长的就是《列夫·朗道:衰退》,有6个多小时。而且每一部的主角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这是一个“列夫·朗道”宇宙!

已经展映的《列夫·朗道:娜塔莎》聚焦的是一个中年女招待,她在苏联一个秘密研究所食堂里工作。而系列里的其他影片,又把秘密研究所里的其他人作为主角,展现另一段不同的生活或故事。

1:1的置景、上万演员的试镜、布满全城的摄像机、十多年的拍摄以及超大工作量的剪辑……用膝盖想都感觉得到压力:要做到这些需要大把的钞票啊!

导演伊利亚也亲口证实了这一点,他确实有一个世间难寻的赞助人:俄罗斯寡头谢尔盖·安多尼耶夫。

这位赞助人在13年里为DAU项目投了数千万资金,周围没有人看好,但从看了导演伊利亚的作品后,他就给予了无条件的信任,不仅不干涉创作,连制作人的名也是导演强行挂上去的。

天,纯粹到这种程度的欣赏和支持,简直是人间佳话啊!

导演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

从释出的片段和“前线”反馈来看,《列夫·朗道:娜塔莎》展现的是研究所里的“边缘人”,它聚焦了生活在前苏联一位“食堂阿姨”娜塔莎的日常。

而展现的内容也丝毫不温和,人到中年但始终对爱充满期待的娜塔莎,和一位法国研究员一夜春宵后,第二天就被带走接受审讯了。

整个故事呈现了真刀真枪的性过程、苏联密室的惊悚审讯、极权的制度,几十年前那个特殊时期的氛围和人的状态,也被极真实地展现。

而想到DAU模糊剧本排演和真实记录的创作方式,这样的内容展现,会禁不住竖起汗毛。

这样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不是大胆,而是挑衅

而这样极致的表达,在导演伊利亚获得了2005年鹿特丹电影节最佳影片的作品《4》中就已经有所展现:一样架空的集权时代,一样的研究所,只不过研究的对象是克隆技术,把荒诞和残酷演绎到极致。

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2005的电影作品《4》

3

艺术探索和两级评价

表达方式和表达的内容双双引向极端,引来争议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已经在柏林电影节释出真容的《列夫·朗道:娜塔莎》,昨天豆瓣评分还在8.7,仅仅一天,就跌到了今天的7.9。(目测还在持续下跌中……)

观看引起的生理不适、伦理的失衡……都是引来低分评价的原因,甚至有评价说这是堪比“邪教”的极端实验,而导演伊利亚是统治一切的残酷君王。

爱它的人,也不免给出极致的头衔:“改变影史”、“最伟大的电影”……

但客观来说,DAU系列电影也确实探索了新的表达方式。纪录片式的拍法、表演和生活之间不可揣度的相互渗透、纪录片的真实和戏剧性的生动交缠……

不得不承认,也许它不会是今年柏林电影节上最被喜欢的影片,但一定会是让观看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影片。

而DAU的探索性还在于,它不仅仅在电影这种艺术表达方式上进行探索,影像或许是起点,它同时在装置艺术、戏剧艺术、表演艺术等不同领域,都带来了探索。

导演伊利亚为DAU系列影片的放映探索了一种交互的方式——在巴黎夏特雷剧院和城市剧院,从2019年1月24日到2月17日对18岁以上观众不间断开放。

剧院设置的项目不仅是观影,还涉及心理实验、戏剧表演,同时每个参观者又被全程记录,DAU的不同艺术表达被参观者串了起来,最后又回到了伊利亚探索的影像本身。

电影只是艺术的一种,交互也许才是艺术的未来。或许这会是DAU探索的意义,至于“邪教”或伟大,历史会给出最恰如其分的评价。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