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专家认为保护长城也要守正创新 (工人日报)

Image 2020-02-25

  专家认为保护长城也要守正创新

  “让雄伟的长城走向世界,把古老的长城留给子孙”

  北京昌平,工人正在修复长城。本报记者 王伟伟 摄

  被誉为“长城守护第一人”的董耀会曾在1984年5月到1985年9月,用508天徒步完成了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明长城考察。

  “如果我们的祖先没有持续2000多年不断修建长城,我们的中华文明还会不会一直延续到今天没有中断?站在今天人类发展的视角,我们解读长城所代表的中华文明,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何在?”董耀会常常问自己,问身边每一个人。

  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长城的历史价值、重要意义不容置疑,探索建立有效的文物保护体制机制则刻不容缓。长城保护,要保护的不仅仅是物质形态的长城文化遗产,还要保护长城文化。

  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

  “加大保护力度就是要让文物在科学完善的体制、机制中活下去。”近日,北京市文物局文保处处长李粮企在“保护·利用·发展”长城文物保护与生态建设高峰论坛”上表示。

  地处北京市西北部的延庆区,境内长城纵深179余公里,是北京长城遗址最为丰富的地区。可以说,延庆和长城水乳交融。

  据延庆区政协副主席张留全介绍,2005年,延庆区政府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长城保护行动,开展对全区范围内长城的调查工作。经过历时三年的艰苦野外调查,全面摸清了域内长城的分布、特点以及保存状况,为后续的保护利用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延庆区启动了长城及其附属文物有计划的抢险保护工作。目前,延庆累计修缮长城墙体19000余延米,敌台70余座,长城保护状况得到极大改观。

  随着长城保护力度的加大,长城资源的利用效果也逐步凸显,除八达岭长城、水关长城等景区不断发展,岔道城、柳沟城、石峡等长城古村落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也提上日程。它们或成为北京市最美乡村,或成为民宿旅游的亮点。“在传统村落中确定了五套传统院落作为试点率先进行保护,激活散落在长城村落中的传统文化细胞。”张留全说。

  值得一提的是,长城遗产保护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工程试点采用了无人机倾斜摄影、卫星遥感等技术,以获取长城基础地理空间信息,进行数据采集和三维建模,建立长城保护数字化档案系统。

  “建立长城保护员队伍,完善区、镇、村三级长城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实现了长城重点点段全天巡查、一般点段定期巡查、出险点段快速处置,长城也由科学管控形成了全覆盖、无盲区的长城遗产保护网络。”张留全说。

  “北京市的长城,特别是明长城,全长500余公里,穿过门头沟区、昌平区、延庆区、怀柔区、密云区、平谷区,而此次规划的编制让长城不再只论长度,而是有了空间的范畴。”李粮企说,将长城文化带的发展定位确定为首都文化传承与生态安全屏障,是符合长城遗产保护工作实际的。

  在北京市长城文化带的空间布局中,确定了“一线、五片、多点”的格局。“这种划分可以改变历史上长城保护管理发展模式单一、资源整合不力、经济利益至上、建设投资盲目的现状,有助于构建首都北部长城文化带的整体新格局。”李粮企说。

  在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过程中,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至关重要。“一定要明确保护是前提,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在李粮企看来,在长城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方面,主要是让沉寂的文物在百姓生活中“活”起来,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之造福于民,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像保护生态一样保护历史文化传承

  传统意义上讲,保护长城就是要保护作为古建遗址状态的长城,还有可移动的长城文化遗产,如墙、炮等等。但除了摸得到,看得着的这些长城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外,长城文化的保护也很有必要。“前些年很多人说,长城被修没了。其实不是修没了,是长城文化没了。”中国长城学会《万里长城》编辑部的主任王鹤然谈道。

  董耀会建议,做长城文化的时候,相关景区要好好考虑如何承担起一个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如何让游客带着长城的文化走,带着对长城的一份敬意走,并因此而对国家和民族多了一份爱。有了这样的考虑,就可以把文化做得更好。”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魏鹏举认为,从长城的保护来看,一个是自然意义上的生态保护,另外一个重要的是文化保护。“我们对文化的保护固然需要创新,可能更需要‘守正’,而‘守正’的基础来自于像保护生态一样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传承。”

  长城文化带是首都北京多样历史文化与丰富自然生态双遗产最为富集的一个区域。魏鹏举认为,非常有必要建立一个长城生态博物馆,就是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我们要想更好地把长城文化精神介绍给全球,首先在话语体系上要和全球对接。现在全世界已经有三四百座这样的生态博物馆了。”

  除此之外,我们这代人体验了长城、了解了长城,而且长城周边的自然生态也罢,人文生态也罢,我们都能感受得到。但是,下一代人,下下一代人呢?长城保护也是维护代际公平的体现。正如中国长城学会会长许嘉璐所言:“让雄伟的长城走向世界,把古老的长城留给子孙。”

  把长城文化留给游客

  明朝戚继光驻守长城十年的时候,有人曾经弹劾,说戚继光在长城戍守了十年,国家给你这么多的钱养兵,给你这么多的银子修长城,你寸工未建。当时的首府说了一句公道话,戚继光在长城十年不打仗就是功,他不打仗歼什么敌,他十年没打仗,取得什么胜利?十年不打仗就是功。

  长城是为不打仗修的,长城不是为打仗修的。有了长城,规避了战争,减少了战争的规模和数量。所以,中国绝大部分的长城上没打过仗,打仗时间也非常少。这是不怕打,因为我们有准备。“我们是个忧患意识极强的民族,这也是文化,这个民族可以说多灾多难,所以忧患意识极强,长城是体现我们这一特点的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防患于未然。”董耀会认为,长城的防御思想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

  同时,从长城的修造上,也可知我们是一个多么顽强的民族。一块一块的石头,建一条万里长城,把农和牧隔离开来,建立起来农牧之间的规范。以我们今天的力量修一道长城都很有困难,那古代呢?

  “而中国的文化是什么?女娲补天,天塌了,把天补上;精卫填海,地陷了,把海填上。天上有九个太阳,晒得地上的水都蒸发了,人没法活了,射下来八个。正是这份顽强,支撑了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国家,一直走到今天。”董耀会希望每一个游客,去过的、还没去过的,都能感受到长城的文化,民族的精神。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