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传统皮影战“疫”非遗传人助力 (江西日报)

Image 2020-02-23

     制皮、绘稿、选皮、过稿、雕刻、上色、上油、连缀、装杆……鼠年春节,萍乡市湘东区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丁永发一直在忙碌。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今年57岁的丁永发也不例外,“我虽然不是医生,不能上一线去救人,但非常想做点事情,希望通过制作抗疫题材的皮影戏来鼓励更多的人,传播正能量。”丁永发介绍,制作皮影的同时,他还和儿子丁武紧锣密鼓地创作出了《医战武汉》《花木兰出征武汉》《百子歌》等皮影剧本。“考虑到现在因为疫情不能随便出门,我们就先把道具、剧本准备好,背熟台词,等疫情过后就排练、录制、演出。”丁永发说,用非遗精品提振精神、团结力量,共同战“疫”,是广大非遗传承人的使命与担当。

    “三张纸糊成世界,一盏灯照亮乾坤”“千军万马不出三尺木框,三教九流尽在一纸之中”,这两副皮影对联作品生动地描述了皮影戏演出的场景及其演绎的世界。皮影戏,又叫影子戏或灯影戏,被称为“百戏之祖”,有着2000多年的传承历史。这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据丁永发介绍,皮影戏的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风格。

    “不同于北方的皮影,我们湘东制作的影人要更大,高度一般有70厘米。”在丁永发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湘东影人造型多样,雕工精良,色彩绚丽,具体体现在造型角色丰富,涵盖了社会各阶层的芸芸众生,生、旦、净、丑、神怪等各种行当齐全,特别是神怪形象,展现出的想象力尤其丰富;造型简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在其皮影戏《严防死守防疫情》中,多次出现现代交通工具及穿着时髦的男女影人,再配以当地特色方言,使得演出效果更加强烈;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所以流传甚广。

    仰头、挥袖、抬腿、上座,一个个影人动作娴熟流畅;翻身、追逐、摇手、对话,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呼之欲出。在丁永发的操纵下,单薄的皮影立刻出神入化。“自清朝以来,湘东皮影戏已传承了200多年。丁富如是湘东皮影戏第一代传人,授徒欧阳相澄;欧阳相澄又授徒丁光仪;我的父亲丁云秋儿时追随丁光仪学习皮影戏的器乐演奏,技艺成熟后,他就自立门户。”丁永发对湘东皮影的历史传承如数家珍。他说,在儿时的情怀里,看草台戏里花旦,咿咿呀呀学舌,他便想着日后随戏班子唱戏走南闯北。七八岁时他常跟着父亲走村串户去演出,做些打杂的事。2005年,丁永发拜了父亲的师弟王北华为师,潜心学习皮影技艺,并开始顶替父亲,正式成为戏班子领头人。到如今,丁家学皮影戏已有7人,包括儿子丁武,丁喆、儿媳张智慧、陈燕,还有3个孙儿。

    “心甘长点膘,也不要随便到处飘,待在屋里我骄傲,我跟国家省医药,我跟市里省口罩,我还为自己省点钞票。大家都请要切记,不要只是听,一定要做到,你若是做不到,那个病毒随时都会把你找到啊……”记者注意到,在丁永发最新创作的抗疫皮影剧本里,这样幽默诙谐的语句随处可见。“我们是自编剧本、自雕影人,自演、自唱、自拍,特别是脱口秀,段子张口就来,这是一般戏班子做不到的。”在丁永发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丁永发曾入选2019年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人员名单;2017年4月,他率儿子丁武等人参加星光大道并成功晋级;他还凭借一出皮影戏《杨宗保破阵》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银奖。

    一次次到各地参与演出,一次次收获各界的肯定,令丁永发对湘东皮影艺术充满自豪感,内心也更加坚定传承皮影艺术的信念。“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中,我们要用智慧,为广大人民群众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在防控疫情上做出一份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贡献。”他勉励自己以后要再接再厉,更加专注,更加精益求精,做出更具特色、精致的造型。“皮影戏承载着文化使命,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中来,让我国的传统艺术走向国际化。”丁永发如是说。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