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宋填词115 韩元吉诗名不显,辛弃疾最有名的祝寿词却写给了他(腾讯网)
辛弃疾几次为他写祝寿词,去世以后陆游给他写祭文。
这个人叫做韩元吉(1118~1187), 字无咎,号南涧,至今传下来的诗词作品也有几百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经为其抱屈:
诗体文格,均有欧、苏之遗,不在南宋诸人下。而湮没不传,殆不可解。
一、韩元吉一生的好友 陆游
韩元吉(1118~1187)是学霸却不善于考试,有点像杜甫和孟浩然,虽然满腹经纶,却屡次名落孙山。只好以门荫顶吏部之选,虽然沾了祖上的光,但是时人对其评价极高。
《四朝见闻录》说"韩元吉,虽袭门荫而学问远过于进士。"
韩元吉又和辛弃疾有点像,都是主战派中颇有理智的一派,他很早就判断出了张浚北伐的失败。 多年以后,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也有对韩侂胄北伐的担忧。
相比年轻的辛弃疾来说,韩陆二人年龄差别不大,辛弃疾是他退居上饶时来往最密切的朋友,陆游是他交往时间最长的朋友。陆游同样进士落第,不过被宋孝宗赐进士出身。
韩元吉曾经把好友陆游比作陆云(陆士龙)和习凿齿,《过松江寄务观五首 》:
四海习凿齿,云间陆士龙。酒狂须一石,文好自三冬。风水客愁远,烟花春事浓。还将枕流耳,来听景阳钟。
可能有人问,为什么不比作陆机呢?因为陆士衡(陆机的字)不押韵,其实比谁都一样,不必当真。
隆兴二年(1164年)春,韩元吉赴镇江看望母亲 ,陆游在镇江为通判郡事,二人曾经一起诗词唱和,可惜刊刻的合集却没有传下来。但是来镇江前路过牛渚时,他的《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颇为有名,成了韩元吉的代表作品: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这首小词虽是题咏山水之作,但是写景中隐含了作者对时局的感慨和担忧。当年金兵大举进犯淮南地区,《宋史·五行志》记载,“淮甸流民二三十万避乱江南,结草舍遍山谷,暴露冻馁,疫死者半....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12月,身为礼部尚书的韩元吉奉命出使金国,行至故都汴梁(时为金人的南京)金人设宴招待 。
席间韩元吉触景生情,写下一首词寄给了陆游。《好事近 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汴京是北宋的故都,如今却被金人作为了“南京”。因此上阕用王维“凝碧池”的典故,长安在安史之乱中陷落,滞留的王维作诗云: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陆游、辛弃疾之所以和韩元吉结为好友,是因为他们都有恢复中原的志向。陆游收到这首词以后,写下了一首《得韩无咎书寄使虏时宴东都驿中所作小阕》:
大梁二月杏花开,绵衣公子乘传来。桐阴满第归不得,金辔玲珑上源驿。
上源驿中搥画鼓,汉使作客胡作主。舞女不记宣和妆,庐儿尽能女真语。
书来寄我宴时词,归鬓知添几缕丝?有志未须深感慨,筑城会据拂云祠。
当年的故都早已成了金国的国土,汉人反而成了客人,舞女不懂得宋时妆容来打扮自己,孩子们都开始说女真话了。
为何二人都要提到杏花呢?宋徽宗被俘北上时曾经写过一首《燕山亭·北行见杏花》,真是字字血泪:
裁翦冰绡,打叠数重,冷淡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有时不做。
二、辛弃疾为韩元吉作祝寿词
淳熙七年(1180年),韩元吉致仕后,开始了在上饶的闲居生活。第二年,41岁的辛弃疾被弹劾后,也退隐于上饶带湖。 二人过从甚密 ,经常相互往来,宴游唱和。
三年后,正逢韩元吉寿辰,辛弃疾为其祝寿填了一阕《水龙吟 · 为韩南涧尚书甲辰岁寿》: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尘,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这首词是我最喜欢的一首祝寿作品。不过,以前只是站在辛弃疾的角度欣赏,等了解到韩元吉的故事以后,又有更深的认识。
词的上阕用了两个《世说新语》中的典故,一个是有志收复的桓温:
桓公入洛 ,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 。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 ,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 其责!"《世说新语 轻诋》
一个写无能的过江诸人: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世说新语·言语》
辛弃疾借桓温痛骂”王夷甫“丧失国土,用”过江诸人“讽刺北宋君臣的无能与南宋君臣的安于现状 。后面“算平戎万里”几句,为自己和韩元吉这一类有志之士打气。
上阕谈的是国事,下阕开始祝寿。
下阕开头六句把韩元吉好一顿表扬,说其诗文可比韩愈,“文章山斗”出自《新唐书·韩愈传》:“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
对桐阴、满庭清昼。韩元吉属于颍川韩氏。颍川韩氏在京师第门多植桐树,故世称“桐木韩家”, 韩元吉有《桐阴旧话》十卷。
接着连用三个典故,辛弃疾把韩元吉比作三位名相:裴度 、李德裕和谢安。唐宰相裴度洛阳别墅曰绿野堂、唐宰相李德裕在洛阳别墅名平泉庄、东晋名相谢安曾经隐居东山。
最后是对于未来的展望,恭维韩元吉老当益壮,等您整顿乾坤、收复中原以后,我再来给您祝寿。
三、韩元吉为辛弃疾作祝寿词
韩元吉(1118~1187) 年长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22岁,这一年已经67岁高龄了。
收到辛弃疾的这首祝寿词以后,韩元吉也作了一首为辛弃疾庆祝生日,原来韩元吉的生日与辛弃疾相隔很近,只是晚了一天:
仆贱生后一日也,故有分我蟠桃之戏。自注
这首词次韵了辛弃疾的原词,《水龙吟·寿辛侍郎》:
南风五月江波,使君莫袖平戎手。燕然未勒,渡泸声在,宸衷怀旧。卧占湖山,楼横百尺,诗成千首。正菖蒲叶老,芙蕖香嫩,高门瑞、人知否。
凉夜光躔(chán)牛斗。梦初回、长庚如昼。明年看取,锋旗南下,六骡西走。功画凌烟,万钉宝带,百壶清酒。便留公剩馥,蟠桃分我,作归来寿。
在南风吹拂的江波之畔,我劝您不要轻易放弃恢复中原的志向。接下来韩元吉用了东汉将军窦宪北征和诸葛亮平南的典故,意思是战事未平 ,皇帝心中还是念旧的(宸衷怀旧)。
如今你悠闲地在湖山别墅里吟诗作赋,水草丰茂,荷香四溢,真是高贵吉祥之家。
上阕劝辛弃疾,不要轻易退休,还有国家大事等着你呢。虽然如今你的生活悠闲而幸福。
下阕风云忽变。
长庚星,在古代以为主兵戈。《史记·天官书》:“长庚,此星见,兵起。”六骡,单于所乘之六匹骡马,代指金兵。我们和金兵还有一战,期望您能够立下丰功伟绩。
凌烟阁,是唐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高阁,中有功臣图像 。 万钉宝带,隋朝大将杨素击败突厥人后,被赐“缣二万匹,及万钉宝带”。百壶清酒,出自《诗·大雅·韩奕》,也是尊贵大臣才有资格享用的礼仪。
留公剩馥,是韩元吉谦虚的说法,我有幸留下您的美妙诗篇。剩馥,出自《新唐书 杜甫传 》:“唐诗人杜甫....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杜甫的残膏剩馥 ,也使后人受惠无穷。
今天,我就留下您的美妙词章和祝寿的蟠桃,等您立下大功归来,我再为您祝寿。
四、辛弃疾再和 祝寿韩元吉
辛弃疾收到韩元吉的次韵祝寿词以后,又写了一首祝寿词,也是用原韵。
《水龙吟 其二 次年南涧用前韵为仆寿。仆与公生日相去一日,再和以寿南涧》
玉皇殿阁微凉,看公重试薰风手。高门画戟,桐阴阁道,青青如旧。兰佩空芳,蛾眉谁妒,无言搔首。甚年年却有,呼韩塞上,人争问、公安否。
金印明年如斗。向中州、锦衣行昼。依然盛事,貂蝉前后,凤麟飞走。富贵浮云,我评轩冕,不如杯酒。待从公,痛饮八千馀岁,伴庄椿寿。
薰风手,是指作诗的高手,将韩元吉比作柳公权。典出《旧唐书.柳公权传》:
“文宗夏日与学士联句,帝曰:‘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公权续曰:‘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时丁、袁五学士皆属继,帝独讽公权两句,曰:‘辞清意足,不可多得。’乃令公权题于殿壁。”
辛弃疾后面再次提到“桐阴”阁道,依然是赞扬对方“桐木韩氏”出身高贵。蛾眉谁妒,用屈原《离骚》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呼韩塞上,呼韩,汉时匈奴单于呼韩邪,代指金兵。
人争问、(韩)公安否?是把韩元吉比作北宋抗辽的名将韩琦。
辛弃疾祝愿韩元吉,明年您就能拜将领印,出兵中原收复失地。到时候建功立业享受殊荣。不过我认为荣华富贵不如一杯酒。《晋书》卷九十二〈文苑列传·张翰〉云:
翰任心自适,不求当世。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
我呢,还是陪着长寿八千岁的您痛饮美酒吧。庄椿寿,出自《庄子 ·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再过三年,辛弃疾在韩元吉70高寿的时候,又给韩元吉写了一首祝寿词《水调歌头 ·寿韩南涧七十》。
五、湮没不传,殆不可解
过完七十大寿不久,韩元吉就去世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其诗文“岁久散佚”,清人重新收集后叹息,认为其水平有欧阳修苏轼遗风,不亚于南宋这些名家。为什么没有流传呢?实在难以理解。
对比一下辛弃疾和韩元吉的几首词,共同特点都用了很多的典故。
不过,辛弃疾的词,虽然大家未必全懂、似是而非,甚至不知道用典,也可以囫囵吞枣地读过去。
韩元吉的词,字、典都有生僻处,这种作品往往不太容易流传下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韩元吉的作品虽然暂时湮没不传,但是有不可磨灭的翰墨之光:
然沉晦数百年,忽出於世,炳然发翰墨之光。岂非精神光采,终有不可磨灭者。故灵物捴诃,得以复显於今欤!
虽然如此评价,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韩元吉这个名字,可能会一直湮没下去吧。
韩元吉去世16年后,韩侂胄准备北伐,64岁的辛弃疾又被起用。 陆游作诗送别,勉励他为国效命。
可惜辛弃疾并未受到重用,1207年临终时还高呼“杀贼!杀贼!”。1210年,陆游写下了“但悲不见九州同”后,也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