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随手扔变随手分 垃圾找到“回家路” 南昌通过“三端”发力让垃圾分类见成效

2019-12-04

  □本报记者 万晓霞 刘磊

  

  在垃圾分类箱前站上几秒钟,完成刷脸程序后,对身份进行识别,选择投放按钮类别,即可投放分好类的垃圾。整个过程快速而又便捷。“刷下脸就能打开垃圾屋,投对了垃圾还有积分。”东湖区聆江社区的居民王先生说。

  这是东湖区豫章街道聆江社区智能垃圾屋前的一个日常场景,也是南昌市城管局开展主题教育以来的成效之一。

  智能垃圾屋是南昌实施垃圾分类前端处理的一个创新。作为全国46个首批开展垃圾分类先行先试的重点城市之一,南昌实施垃圾分类以来,尤其是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市城管局把初心使命内化为思想深处的自觉认同,转化为推动工作的不竭动力,深入抓好城市建管。既从“大处着眼”,更从“细处入手”,聚焦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细枝末节,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效果,不断将垃圾分类落向实处,推向纵深。全市共有数十个小区先后增设智能垃圾屋,智能垃圾屋有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个分类投放口,实现了“刷脸开门”“智能分类”“无臭处理”三大功能,让居民分类投放垃圾轻松便捷。

  “我们从抓宣传、强设施、明制度、建体系等方面着手,不断强化市民垃圾分类理念,逐步完善分类收集运输基础设施,强力推进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在垃圾分类的前端、中端、末端一齐发力,南昌垃圾分类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市城管局党委书记、局长杨保根说。

  前端抓宣传先行,让居民从“要我分”到“我要分”。各县区在全市公共场所、人流量密集等场地设置各类宣传展板、条幅、艺术体造型共计12.1万块;各城区还在繁华地段显著位置建设了垃圾分类宣传长廊;制作的垃圾分类公益宣传片也在全市各类LED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营造了浓厚的垃圾分类氛围。此外,南昌市垃分办联合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在全市740所城乡中小学及447所幼儿园,积极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推行“小手牵大手、以课堂带动家庭”。

  中端抓基础设施,让市民“随手扔”变“随手分”。结合本地实际,我市将生活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四类,并用绿、蓝、黑、红四种不同颜色的收集容器加以区分。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分类投放收集容器10.9万只(组)。同时,全市千余辆垃圾装运车根据前端垃圾分类相应集体“换装”,车辆也进行了编号,为南昌市的垃圾处理打通了一条清晰的“物流线”,杜绝了垃圾处理“一锅端”的现象。

  末端抓体系建设,让垃圾从“一锅煮”化“废变宝”。一方面,我市坚持变废为宝,通过垃圾焚烧发电,日焚烧2400吨的麦园垃圾焚烧发电厂以及日焚烧1200吨泉岭焚烧发电厂二期扩建项目都将在不久后建成投运。同时,为提升垃圾分类处理能力,弥补公共服务不足,我市筹建了江西省首个大件垃圾破碎中心,引进专业公司化操作,日处理量可达20吨,标志着南昌垃圾分类处理能力的再提升。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