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战“疫”“海昏侯”迎客…解读2020年江西十大文化热词(江西新闻)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值得铭记的一年。
如果2020年是一部辞典,打开它,你会看到一个个词在眼前跃动:人间大爱、众志成城、坚忍不拔、突出重围、山河无恙、国泰民安、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具体到文化层面,过去的一年同样有很多大事件接踵发生。在我省,文化扶贫、文艺战“疫”、文旅复苏、文化发展巡礼、“新三馆”起航、文化“十三五”等关键词,在这个特殊的年份,携带着春风拂面般的暖意与温度,充实与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文化既能凝聚人心,又能增进民生福祉,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回望2020年,我们特推出十个热词,以此盘点与解读我省一年来发生的重大文化事件。让我们透过这份文化成绩单,感受百姓日益增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并共同见证——
文旅复苏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一年来,我省积极打好“组合拳”,提振旅游消费,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推动我省旅游产业全面升温、创新发展。
面对疫情影响,我省在全国率先发布《关于打好“组合拳”提振旅游消费的通知》,从引导居民健康出游,推行周末弹性作息,实行景区门票优惠,开展系列推广活动,鼓励发行消费卡(券),引导消费跨界融合等方面发力,提振文旅市场信心、促进文旅消费回补。此后,我省又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提出8项激发文旅消费潜力的主要任务,促进文旅消费市场繁荣。
一年来,全省各级文旅部门尽最大努力为文旅企业纾困解难,推动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到位,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提供融资帮扶,让文旅业界得到了切实帮助,获得应对挑战、抓住机遇的力量,加快了复苏的步伐。文旅部门还积极搭建平台,通过跨界合作、产业融合、帮扶牵线等,帮助文旅企业共克时艰、化危为机;寻求“政银企”合作,助推文旅市场恢复活力。这些举措,有效凝聚起文旅行业发展的合力。
旅游景点、文化场馆、电影票房、图书出版、演艺市场……功夫不负有心人,江西文旅产业正在加速回暖有序复苏,“诗和远方”又深情款款地回来了。
(江西日报记者龚艳平)
文艺战“疫”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举国战“疫”面前,文艺自然不会缺席。在新冠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省文艺界生动诠释着以艺战“疫”的责任担当,奏响众志成城的时代交响。
新冠疫情发生后,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响应号召,积极行动,为打赢这场防疫战贡献文艺的力量。2020年1月28日起,江西省文联所属的省作协、省音协、省美协、省书协等文艺家协会,纷纷发出倡议,呼唤广大文艺家众志成城,为抗疫发光出力。
战“疫”文艺作品
据不完全统计,疫情发生后仅一个月,省文联收集到的全省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文学作品就达3000多件、书法作品1700多幅、美术作品1400幅、音乐作品396首,戏曲、音乐、舞蹈、杂技视频100多件。这些作品为坚定信念、凝聚力量、抗击疫情发挥了积极作用,体现出江西文艺界在危难时期休戚与共、众志成城的作为和担当。
2月16日至19日,南昌的6个书画艺术微拍群,被一场爱意浓浓的大型义拍义捐活动所激荡与包围。最终,229件艺术品悉数成交,无一流拍,共筹得善款53.3万余元。全部捐给了江西对口支援的湖北随州。
翰墨传情,爱意绵绵。灾情面前,也许艺术无法神圣到可以驱瘟逐疫,但它是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的期待与向往,是充满温情、鼓舞人心的力量。 (江西日报记者张 衍)
文化发展巡礼
赣鄱文化,美丽独特;文化巡礼,精彩纷呈。
2020年7月9日,盛夏的雨水挡不住文化迸发的魅力,在抚州市文昌里,一场文化盛宴在这里绽放。6天的时间,文化强省建设推进大会、江西文化发展巡礼、江西文艺精品系列展演等活动炫目上演。
在这个一年一度的盛会里,谁是这“演武场”的中心?它给全省人民传递了什么?
核心价值观,凝聚无穷力量。整个文化巡礼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展区,在C位亮相。理论武装立心铸魂、同庆华诞共铸伟业、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文化惠民成果共享等七个篇章做了最具体的呈现。
文化巡礼展现场,观众可以穿越时空感受文化脉动。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展区,人们能看到古籍的修复与“复活”,瓷器和铜器的修补与“再生”。“俊采星驰”是我省的十二大特色文化;“姹紫嫣红”是优秀的传统剧目和美展作品;“匠心独运”是非遗的传承和魅力,“鉴今知远”是考古的神秘与发现。在这里,人们与文创倾心相遇,感受文化让生活更美好,见证亮点纷呈的文化创新融合。
这场异彩纷呈的巡礼展,“文化”是主角。它和人们内心的大美紧紧相连,人们行走其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尽情领略赣鄱文化的神奇魅力。(江西日报记者钟秋兰)
八零油画学社
新文艺群体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文艺组织开始大量涌现,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形象。
在我省,新文艺群体活跃在广袤的社会空间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景德镇的“景漂”。在这座陶瓷之都,因追求陶瓷艺术而来的“景漂”超过3万名。这个由中外陶瓷艺术爱好者、艺术院校毕业生等汇聚而成的新文艺群体,一方面汲取着传统陶瓷文化的滋养,另一方面也给景德镇带来了新的思维、理念、技艺,带来了文化交流、观念碰撞,强化着景德镇文化生态的丰富性。
去年8月20日,江西省第九次文代会召开,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了我省涌现出来的一批有影响的创作群体,还列举了八零油画学社。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上,我省油画以“获奖提名”进京展览的有5件作品,其中就有2件出自这个艺术群体。近年来,八零油画学社累积300余件作品在国内大展上获奖,成了新文艺群体的杰出代表。
除了“景漂”、八零油画学社,我省还有许多网络作家、独立制片人、自由美术工作者,在各自的舞台上展现自己。新文艺群体工作者以自身的艺术创作和文化服务,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我省文艺繁荣兴盛与文化强省建设的有生力量。 (本报记者张 衍)
“小而美”图书馆
如果说江西省图书馆像航母般承担着大型社教功能,分散在城市各区域各角落的小而美图书馆,则从另一个维度打开了文化之门。
你到过分布在城市公园深处的图书馆吗?你看过图书馆像森林般种满了绿植吗?你期望成为图书馆的主人当一日馆长吗?
一切都不是梦想。在我们的身边,南昌市高新区已经先行一步开始了“书香摆渡”。2020年9月8日,南昌高新区图书馆正式开馆,这是高新区继瑶湖书房、艾溪湖美书馆之后打造的又一大文化“网红打卡地”。政府把艾溪湖美书馆、高新区图书馆等托管给了社会团队运营,这个“甩手掌柜”不仅没有受到批评,还收割了一大波赞誉——建设小而美的图书馆,政府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吸引学者、读者与志愿者参与,完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共建、共治、共享。
广大市民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在身边这些小而美的图书馆完成阅读分享,参与读书沙龙,进出文化讲堂,源源不断地获取了读书的力量。
一时之间,南昌高新区几个小而美的图书馆成了焦点,引发话题不断。
小小图书馆带动文化大船乘风破浪,这是政府的智慧。“托管”图书馆让政府轻装而行,它为各地政府的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它带来了文化服务方式的创新及文化服务供给的多样性,为公共文化事业注入了更多新能量。 (本报记者钟秋兰)
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
“海昏侯”迎客
近几年来,没有哪一个考古遗址发现能有汉代海昏侯遗址这样引人注目。随着文物出土,沉睡千年的海昏侯国神秘面纱被层层揭开。
海昏侯这个大“IP”是南昌十大重点文化工程的“拳头”,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一期)的建设竣工和开园开放,成了2020年我省文化大事件。
自2020年9月23日开园以来,它迎来了四方游客。络绎不绝的人潮,接连不断的文化活动,让海昏侯遗址公园成了南昌新晋网红打卡地,也为城市拓宽了“考古+旅游”的主题线路。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占地约12.03平方公里,遗址公园内的博物馆设有金色海昏、遇见海昏、书香海昏、丹漆海昏等展厅。开园3个月,遗址公园已接待游客36.49万人次,海昏侯穿越历史的时空,成了南昌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2020年12月,随着南昌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海昏文化课堂”的开讲,一个活态的博物馆呼之欲出。现场观众可以一边听志愿者讲解,一边动手拼装海昏侯同款马车。“海昏文化课堂”以汉代历史文化为背景,围绕海昏侯国遗址出土文物,以文物知识为切入点,以点带面讲述同类器物的发展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普及文物知识,传播海昏侯文化。 (本报记者钟秋兰)
省博物馆大厅
“新三馆”起航
八一英雄城,文化展新姿。2020年9月27日,位于南昌市赣江之滨的江西省图书馆新馆、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同时,江西省科技馆新馆部分场馆也对外开放。新三馆作为我省投入最多、规模最大、功能最强、内容最丰富的省级文化设施,它们的开放标志着我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江西省图书馆创办于1920年,100年来,六迁馆址,三建馆舍。新馆藏书量402万册,电子图书167万余册,数字资源251TB。古籍37万余册,已整理的善本近4万册,古籍藏量居全省之冠,经史子集四部皆备,每天可接待读者2万人次。
江西省博物馆珍藏着承载江西文脉的8万余件文物,藏品类别有青铜器、瓷器、书画、革命文物、杂项等,以青铜、陶瓷类文物最具特色,数量多、品级高,在全国省级博物馆中具有重要影响力。
江西省科技馆有全新的儿童科学乐园、特效影院、科普剧场、常设展厅、科学教育活动室、临时展厅等。新馆实现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和数字科技馆三位一体。展馆免费对外开放,成为全省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体验科学探索过程和方法的科学殿堂。
未来,江西省将把“三馆”打造成为传承文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成为展示文化底蕴、彰显文化特色、坚定文化自信的文化中心。 (江西日报记者钟秋兰)
文化扶贫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020,全省各地创新文化扶贫手段,以文扶民、以文富民、以文惠民,让乡亲们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脱贫。
去年,江西文演集团下属5个院团,省歌舞剧院、省话剧团、省杂技团、省木偶剧团、省京剧团,全年送戏下乡共400多场,其中在贫困县演出近200场。千姿百态的节目,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鄱阳县文联把莲花山乡作为扶贫基地,组织艺术家以文艺的形式把当地优美的生态资源宣传出去,并依托满山遍野的柿子,策划了“莲花山柿子旅游文化节”。之后,鄱阳湖龙虾节、古县渡杨梅节、高家岭果蔬节等量身定做的文化节庆活动纷纷绽放,促进了文艺与经贸联姻,让静静生长的山货“俏起来”,也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作为闻名全国的商业油画集散地,黎川县积极培训农民成为画师,进驻油画产业园。黎川县华山镇,还把自酿酒水、灌芯糖等当地非遗项目,作为文化扶贫的一个抓手,村民重拾了传统技艺,产品在指定店铺免费代销。
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文化有温度,也有力量。
(江西日报记者万芸芸)
云上文化
鼠标轻点,在网上展厅领略全省博物馆的精美展品;拿出手机,远程使用图书馆的线上资源;坐在电脑前,看一场戏剧的高清录像……虽然场景转移到了网络,但在线文化服务,将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丰富了人们的“宅”时光。
一场大疫改变了很多,也带来了很多。居家的日子,最需要以恰当的精神生活来消磨时光。于是,云观展、云网课、云读书……各种形式的文化生活一夜间冒出来。各地的图书馆、文化馆,通过自身的App以及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了一系列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举办各类线上阅读推广活动及线上课堂等,给全省读者提供丰富多样的精神大餐。
无独有偶,汇聚全省各地博物馆“云观展”平台的网站、微信小程序也纷纷上线。博物馆集体“网上冲浪”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参观体验。无论是线上展览,还是博物馆网络直播,都开拓了观众走进博物馆的新渠道,为大家感受历史文化提供了新平台。
云端服务精彩纷呈,云上经济同样大放异彩。“云瓷博会”是去年景德镇瓷博会的最大亮点。由于疫情原因,瓷博会展位规模较往届更小,交易的客商也较往届少,但却丝毫没有影响瓷博会的交易额,甚至创下了历史新高。其原因是全面启动了“云瓷博会”,线上线下互动,馆里馆外齐发力,瓷博会期间,线上销售达50多亿元,线下销售达7亿多元,充分体现出物联网对规模性经济的提振作用。 (江西日报记者张 衍)
文化“十三五”
回望“十三五”,江西的文化大事一件接一件,文艺精品一部接一部,文化活动一个接一个,向世界诉说着精彩的江西故事。
文化服务逐步完善。江西省图书馆、江西省博物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一个个文化新地标建成开放。全省各地也打造了一批公共文化新平台,成为当地文化地标。“十三五”以来,我省加强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设,星罗棋布的文化设施覆盖赣鄱大地。至2019年底,全省共建有113家公共图书馆、114家文化馆、155家国有博物馆和43家国有美术馆,基本实现市市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全省1564个乡镇、街道均建有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1.9万个村(社区)建成符合标准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文化精品层出不穷。“十三五”以来,我省创作推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2019年,我省加强红色精品创作,电视剧《可爱的中国》和《初心》、电影《信仰者》获得重要奖项,同时推出了现代京剧《碧血慈云》、赣剧《红星恋歌》等一批精品力作。“十三五”期间,我省积极扶持与引导文化艺术事业健康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设立了江西文化艺术基金,推动了文艺事业加速发展。
文化产业硕果累累。“十三五”以来,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9年,全省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595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904.42亿元,同比增长17.3%,增速居全国第四、中部地区第一。面对疫情的影响,我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突围,取得良好效果。同时,我省构建了“1+N”文化经济政策体系,加快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江西日报记者龚艳平)
编审:冯星星
监制:吴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