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江西这张“十三五”科技创新成绩单很亮眼!(江西新闻客户端·江西日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江西日报记者齐美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2月14日,省政府新闻办、省科技厅在南昌联合举办“回顾‘十三五’ 展望‘十四五’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系列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情况。
回顾:科技实力大幅提升
江西创新的浪潮,5年来是怎样迸发出澎湃的动力?
新闻发布会上,主发布人、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鄢帮有分享了几组数据:“十三五”期间,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在全国位次共前移了6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73.2亿元增长到384.3亿元,增长2.2倍;全省专利授权总量达5.9万件,是2015年的2.5倍;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148.61亿元,较2015年增长近2.3倍。
数据背后,是我省全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创新高地,形成了“一廊两区六城多点”的创新区域体系。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加快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南昌高新区等七个国家高新区获批建设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抢占经济与生态联动发展先机。
着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科技支撑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15年26%上升至37.9%。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大幅增长,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5115家,是2015年的4.7倍,入国家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6416家。建有国家高新区9个,数量居全国第五,中部第二。
成功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问题。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硅基高光效绿光LED芯片、固体制剂产业化(中药制造现代化)等方面,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问题,获国家科技奖励28项。
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落户,填补了我省无大院大所直属机构的历史空白;启动了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工作。全省现有国家级研发平台76个、省级研发平台1213个。
创新科技人才发展机制,科技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2019年全省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人员达到16.03万人。同时,持续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不断深化科技开放合作,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展望:在建设创新型省份上求突破
“十四五”时期,我省科技创新工作如何谋划布局?
鄢帮有表示,省科技厅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省委“二十四字”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题,以推进科技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在“十四五”时期,构建“一核十城多链”的区域创新体系,实施创新能力建设三大工程、科技赋能四大行动、科技服务提升五大计划。
构建“一核十城多链”的创新区域体系,建设功能定位合理清晰、组织建设高效持续的全省区域创新格局。“一核”,即强化南昌创新“头雁”地位,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将大南昌都市圈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十城”,即坚持“一市一城、因城施策”,将南昌航空科创城等十大科创城打造成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重要支点。“多链”,即围绕提升“2+6+N”重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力部署航空、VR、移动物联网等16条产业创新链。
实施创新能力建设三大工程,为全省创新提供内生动力。一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即筹建稀土国家实验室,组建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在生物医药、天文、新材料、发酵工程、航空等领域谋划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二是科技创新主体建设工程,即积极加大力度培育一批高成长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共建一批高端研发机构。三是科技创新高端人才建设工程,即引进一批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科学家、高水平创新团队及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育一批本土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围绕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社会发展、现代农业等四大领域,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实施科技赋能四大行动,实现各领域创新升级,为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其中,基础研究创新升级行动,即面向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需求,在重点领域攻克一批重大科学问题。产业技术创新升级行动,即围绕“2+6+N”产业,实施一批科技重大研发项目,取得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
围绕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科技服务机构、科技特派员帮扶、科技金融等五个方面,实施科技服务提升五大计划,为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力保障。其中,科技特派员帮扶提升计划,即持续推进农业、工业特派员行动,面向现代农业农村及工业发展需求,开展科技服务。科技金融服务提升计划,即搭建科技金融交流平台,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