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把握苏区精神的深刻内涵(光明日报)
位于江西瑞金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新华社发
老战士在江西省德兴市龙头山革命烈士纪念馆给学生讲解。新华社发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新华社发
2011年11月,习近平同志指出:“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苏区精神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艰辛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井冈山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长征精神的直接源泉。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苏区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
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
理想信念是产生巨大精神力量的根本源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人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民党的屠杀,继续高举革命旗帜,领导发动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创建苏维埃根据地,并建立了新中国的雏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从朱德、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主力于1929年1月走下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战斗了五年零九个月。面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迷茫和质疑,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建立起一个又一个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区军民始终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论断和中国革命必定胜利的信念,为了追寻崇高的理想、光明的愿景,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奋勇向前。即使在战争暂时失利,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诱惑,陷入敌人囹圄的共产党人也铿锵有力地回答:“我们军事上是暂时失败,政治上是不会失败的。我们一定会胜利,共产主义一定要在中国实现的。”“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这种如磐的信仰并不止步于情感上的信条,更源于理论上的科学性与真理性,是洞悉真谛后的从容笃定,是知信行合一的体现。
求真务实的实践探索
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鲜明特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深入调查研究,坚持求真务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和实行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坚决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1930年5月写于中央苏区的一篇文章,是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那时的教条主义被称作“本本主义”。毛泽东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苏区时期,在毛泽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影响和指导下,苏区各级党政干部十分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这一时期,我们党领导实施的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方针、政策,红军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战术,根据地党和政权建设、经济文化建设等正确的方针政策,等等,正是通过调查研究,不断总结苏区干部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创造性地提出来的。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
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地区执政的重要尝试。苏维埃政权作为新生的国家政权,不仅是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机关,而且代表了工农劳苦大众的利益,践行了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不仅从理论上认识到“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重要性,而且从行动上非常关心群众生产和生活,因此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戴。
苏区时期,我们党正是凭借着忠实践行一心为民的宗旨意识,和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由此形成了一道什么力量也无法打破的“真正的铜墙铁壁”。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号召党员干部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他说,每个共产党员要像和尚叨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为了解决瑞金沙洲坝村民的饮水困难,毛泽东带领政府工作人员和红军战士开挖“红井”;朱德帮助农民插秧收稻;周恩来、张闻天等帮助红军家属挑水砍柴……这些共产党一心为民的故事,至今还被广为传颂。苏区群众发自内心地感叹道:“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
清正廉洁的政治品格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为巩固新生的红色政权,保证中央苏区建设和革命战争的进行,党和苏维埃中央政府严格要求苏区干部养成清廉从政的工作作风,实行了一系列坚决有力、行之有效的反腐倡廉措施,创建了“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赢得了高度赞誉。
兴国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闹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不仅是苏区干部艰苦奋斗、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真实写照,更表达了苏区人民对苏区干部好作风发自肺腑的赞颂之情。这一时期,从中央政府主席到乡苏维埃工作人员的所有干部,一律没有薪饷。毛泽东到宁都县铲田区调研,在区政府住宿一晚,坚持交上食宿费“大洋一元八角”。
为保持党的纯洁性,党和苏维埃政府注重干部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坚持用制度和法纪反腐惩贪,建立了惩防并举,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党风廉政建设机制。在惩处腐败分子方面,中央苏区制定了《政府工作人员惩办条例》和《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在制度建设方面,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财政条例》等法规。在监督方面,一是在中央设立中央党务委员会,各级苏维埃政府设立工农检察委员会,同时组织突击队、轻骑队,监督苏维埃政府法令、批示的执行;二是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在《红色中华》等报纸杂志开辟“红板”等专栏;三是发动群众监督,通过建立控告局、开展群众评议等方法,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检举运动。
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艰苦奋斗是指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不怕困难、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是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是我们战胜种种困难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苏区时期,由于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中央苏区物资严重匮乏,广大军民的生活异常艰难,每人每天只发不到1角钱的菜金和大半斤粮食。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时,面对战争日益激烈、根据地范围日趋缩小、苏区财政经济状况严重恶化的严峻形势,苏维埃中央政府通过《红色中华》报发出“为四个月节省八十万元而斗争”的号召,并提出了开展节省运动的具体办法。中央党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率先响应,每天只吃两餐饭,节约一餐口粮支援前线。节约每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成为苏区军民的自觉行动。在节省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和苏区政府不断推进反对贪污浪费和消极怠工的斗争,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以自己艰苦奋斗的经历,以几十万英勇党员和几万英勇干部的流血精神,在全民族几万万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
争创一流的工作境界
苏区精神中的争创一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干部勤奋工作,为民服务,争当模范,突出体现在创造“第一等的工作”,这是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待工作的一种基本境界。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带领下,广大苏区干部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发扬锐意进取、勇于开拓、争创第一的革命精神,涌现出了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优异成绩的模范县、乡,培养和造就出大批模范干部和优秀党员。赣东北省委、兴国县委及长冈乡、才溪乡苏维埃政府,都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受到毛泽东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表彰。苏区军民发扬争创一流的精神,以蓬勃的革命热情、昂扬的革命斗志,踊跃支前扩红、发展生产,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创造了苏区党的建设、行政工作、社会工作、群众工作等各个方面的“第一等工作”。
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
“无私奉献”突出体现在“一切为了苏维埃”。在苏区血与火的峥嵘岁月里,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无私奉献、不怕牺牲,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苏区干部没有薪饷,“自带干粮去办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苏区群众义无反顾、倾其所有支援革命、支前参战,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精神,使党和红军能够在极端艰难时期发展、壮大,最终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
苏区群众从实践中切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维护劳苦大众利益的政党,苏维埃政府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人民群众自己的政府,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新政府。没有中国共产党、苏维埃政府和苏区革命的胜利,就没有自身的解放,也无法过上幸福生活,由此激发出他们的奉献精神。这种奉献精神是他们出于对共产党、苏维埃政府及其革命事业的高度信任和衷心爱戴,也是他们基于对切身利益的维护而自觉产生的,是一种彻底的、主动的、忘我的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