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共青城:党的基层阵地整合显成效 文明实践活动有声色(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
祠堂变讲堂 旧祠堂的新风尚
“我年纪虽然大了,但身体好着呢。作为一名老党员,这种关键时刻怎么能少了我呢。”5月27日,江西共青城市苏家垱乡水口村村民正在周氏祠堂祠堂内认认真真观看着本地村医周本淮老先生直播讲课。共青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邀请他正在“云讲堂”主会场分享着个人抗疫故事,用朴实乡音讲述初心故事,畅谈使命担当。
旧祠堂变成了两千余平米“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综合体,在里面经常能看到孩子们认真学习的身影,他们正在享受着“心连心课堂”服务。退休老教师、返乡大学生、党员教师是他们的兴趣老师,既给他们辅导功课,又能教给他们音乐欣赏、绘画、手工制作、趣味游戏等兴趣课程。听村里人说,这里还经常开展家风家训宣讲活动、“最美志愿者”、“最美婆媳”等系列新时代最美苏乡人评选活动,以典型带动家风培育,以优秀文化培育好家风。
旧祠堂变成的“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综合体,成了理论学习、政策宣传、科普教育、健身娱乐、文艺演出等功能的群众性活动场所,已成为凝心聚力、弘扬新风的基层重要平台和阵地。
戏台变平台 单一场的多功能
仲夏傍晚,江西共青城市江益街居委会益民广场的戏台上热闹非凡,村民们正在广场上组织排练广场舞。在江益镇生活多年的居民雍自清开心地说道,“广场被打造成了农村百姓大舞台,相关配套设施得到了完善,我们的文化生活是越来越丰富了!”江益镇益民文化广场占地14000余平米,设有门球场、气排球场、群众舞台、健身广场等多种体育活动场所,广场旁边的综合文化站占地2300余平米,具有阅览室、器乐室、棋牌室、书画室、篮球场、儿童游乐场等功能,能够极大地丰富群众文体生活。
据了解,共青城市为实现农村戏台到发展平台的华丽转身,积极拓展戏台功能,配套建设文体活动广场、活动室、运动器材功能设施,积极组建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实现一台多用、一地多用、一建多用,将农村戏台建成繁荣文化的大舞台。
农民变演员 老把式的新职业
“老杨?今天不下地吗?”6月24日也是农历五月初四,共青城市泽泉乡长塘村农民杨印秋却穿上了戏服,原来是村里要举办端午节西河戏展演活动,特地请戏唱的不错的杨师傅来助阵。他要和村里殷正华、余子龙、余作鑫等人表演西河戏经典剧目《陆文龙回国》。据了解,这些人平时在农闲时就会凑一块唱唱戏,每逢过年过年,就一起登上舞台,在村里热闹热闹。
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再深化、再拓展,除了泽泉乡长塘村杨印秋等人实现了“第二职业”,还有苏家垱乡开福寺村凹内罗的村民们,他们主演了凹内罗的“村晚”。这些农民朋友们成为了家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当群众有需要时,提供心贴心、面对面的服务,解决群众的难事、急事、烦心事,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到百姓的心坎。
派单变点单 服务中的新模式
走进江西共青城市茶山街道东湖社区,1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文明实践站内,居民们正在专业葫芦丝老师的教导下,学习《月光下的凤尾竹》的吹奏技巧。“现在连孙子都开始夸我多才多艺了。”参加活动的笑哈哈地张大娘说道,自从东湖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她就变忙了,跳舞、唱歌、书法等培训课程,只要她想学就有老师来教课。
不仅是东湖社区这样,在共青城市60个村(社区)和文明实践站参与活动的居民和村民都有这样的感受,因为共青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搭建起平台,实施“点单派单”精准化服务模式,居民和村民的多样精神文明需求才得到充分满足。
为了满足百姓的多方面需求,共青城市建立了志愿服务数据库,对全市60个村(社区)居民做了全面摸底,定制出了130余个志愿服务项目,做到群众所需,中心有所应。
此外,共青城市还依托共青城市融媒体APP,建立志愿服务“点单派单”系统,通过系统,可实现“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志愿服务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