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民法典,让生活更美好(江西新闻客户端·江西日报)
▲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作者:陈盛香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一部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特色、反映人民意愿的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应运而生。民法典的实施将是我国法治建设领域中的一件大事。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目的正是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更好推动民法典实施。
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法典。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民事法律制定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顺应时代要求,回应人民期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民法典的编纂工作摆上重要工作议程。经过5年多工作,民法典终于颁布实施,我国自此迈入“民法典时代”。从1954年首次启动算起,中国的民法典编纂之路已经走了66年。66年“磨”一法,民法典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与期盼。正如参加了我国前三次民法典起草的专家组成员金平教授所说:“只有这个时代才能产生民法典。”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集成了新中国70多年的民事法律实践、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和人类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以民为本,循法而治。”民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民法问题本质上是民生问题。民法典最大的亮点就是为民立法、以民为本。民法典紧紧围绕着人的权利而编纂,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予以保护,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专家说,民法典就是人民的权利大厦。民法典全文共1260条,逾10万字,可以说,每一页都是为人民而书写。不管是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还是具体到高空抛物、“套路贷”、旅客霸座、手机APP收集信息、孩子玩游戏大额充值等社会关切的问题,均有法可依,体现了“民有所呼,法有所应”的精神,堪称“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民法典上架成为热销图书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民法典鲜明体现着新时代特点和风貌。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提高,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明确隐私的定义、保护网络虚拟财产、设立“特别法人”、明确禁止高利放贷、注入“绿色”基因,到新增居住权这一新型用益物权、增加打印或录像等新的遗嘱形式、细化网络侵权责任的具体规则,面对新现实、新矛盾,民法典不断与时俱进,以立法手段观照社会发展,每一编都覆盖到了人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闪耀着时代中的亮色。
彰显中国底色、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气质,是民法典的重要特征。比如,民法典在婚姻家庭编中明确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在具体制度中,针对轻率离婚的问题,创立了“离婚冷静期”制度;针对社会热议的夫妻共同债务问题,明确了夫妻共同债务的范围,在商事交易与夫妻关系的平衡中更加凸显了维护家庭和睦的价值取向等。又如,民法典对赡养老人的丧偶女婿或者儿媳给了第一顺序继承人的身份,孝顺的子女可以酌情多分遗产;反之,不孝顺的子女应当不分或者少分遗产。一系列规定,充分彰显了民法典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民法典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民法典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不仅要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还要创造更好的法治环境。民法典落地实施,必将更好保障人民权益,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