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落实“六保”任务,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江西新闻)
江西日报记者杨碧玉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打出财政政策“组合拳”,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对冲疫情影响,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
压减支出,盘活投入,确保财政稳定运行
收是支的基础。受疫情影响,今年全省财政面临增支减收、收支平衡难、政府债务高等风险。各级财政部门优调支出结构,着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努力将疫情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确保财政稳定运行。
“‘六稳’‘六保’的核心,就是要稳住经济的基本盘,兜住基本民生的底线。面对严峻的收入形势,全省财政部门挖潜开源,加大向上争资争项,盘活财政资金、资产、资源等要素,管好用好土地收入,各类结余、沉淀资金应收尽收,严格执行以收定支、量入为出原则,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称,今年初,全省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重点急需项目支出50.31亿元。下半年,非急需、非刚性的一般性支出力争压减幅度达10%以上,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因公出国(境)费和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压减15%,腾出资金支持“六稳”“六保”工作。
支持地方政府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关系到地方政府履职尽责,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压舱石”。省财政厅加强调度分析,加大经费保障和国库款调拨力度。1至5月,全省下达各项补助资金20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8亿元,增长9.4%,调度资金614亿元,有效保障县级“三保”资金需求。目前,全省“三保”运行总体平稳,未出现欠发工资、基本民生及基层运转保障不到位的情况。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省坚持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重点领域支出切实保障,特别是就业方面,统筹使用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优先落实稳岗就业系列政策。截至目前,省级财政已提前下达2020年就业补助资金14.1亿元,各级财政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提取18亿元用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确保重点企业用工、支持劳动者稳定就业。1至5月,我省城镇新增就业20.82万人,完成年初目标的46.3%。
减轻市场主体负担,促进财政资金提质增效
为减轻受疫情影响的企业负担,今年以来,省财政厅对国家出台的阶段性减免社保费、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等政策细化配套举措,及时跟进落实,确保最大程度释放政策效应。1至5月,全省累计新增减税降费71.3亿元,政府收费公路免收车辆通行费24.71亿元,阶段性减免社保费94.8亿元。
为帮助企业战疫情,全省财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以市场化运作,杠杆化投入,降低企业和经营主体融资成本。“这主要体现在财园信贷通和财政惠农信贷通规模、省产业引导基金规模和融资担保规模持续扩大上。”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5月底,财园信贷通放款150.57亿元,惠及我省中小微企业3466户次,为这些企业节约利息支出1亿元。财政惠农信贷通减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担,累计放款650.66亿元,受益13.56万户农业经营主体;省产业引导基金规模持续扩大,已完成项目投资落地241.6亿元,带动投资总量突破千亿元;持续扩大融资担保规模,为小微企业、“三农”等普惠领域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
下一步,全省财政部门将落实创新财园信贷通的十条新政策,如突破财园信贷通1000万元额度限制,将“一年一期”延长至“两年一期”,全年力争放贷500亿元;推行财园信贷通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模式,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稳定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
用好用足专项债券,拉动有效投资
用好用足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可拉动有效投资,为保民生、稳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截至5月底,中央提前下达我省的2020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1257亿元已全部发行完毕,其中专项债券1037亿元,超过2019年全年专项债券发行规模。我省力争债券早发行、早使用、早见效,债券资金直达市县基层,投向交通、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领域,以及公共卫生设施、部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稳投资、补短板重点领域,直接惠企利民,更加注重帮扶企业,具有较大的拉动投资效应。专家称,这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真金白银,为进一步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提供重要支撑。
为防控债务风险,我省建立了债务动态监测、风险预警、约谈问责机制,结合市县财力合理分配债务限额,层层压实各地化债责任,确保如期完成年度化债任务。